摘要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AD为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认知功能缺损、精神情感障碍等主要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AD发病率逐渐上升,截止到2018年,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痴呆人数已经达到3600万,就我国而言,目前痴呆人数已超过900万,成为了全世界痴呆人数最多的国家。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报道尚无有效治疗AD的方法,相应的药物治疗花费大、副作用多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者关注心理应激导致的疾病,有研究报道发现适度的心理干预对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慢性情绪应激刺激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并产生大量的糖皮质激素作用于海马受体,影响海马对HPA轴的调控机制,减弱记忆、言语等相关认知能力。近年来陆续也有研究证实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在AD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应激不仅在AD的前期十分重要,而对于已经确诊为AD的患者来说,心理应激仍不可小觑,因其海马对HPA轴的调控作用已然受到抑制,若再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必然加速HPA轴的运转,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心理应激引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也会造成认知功能的衰退,长此以往加重AD的病情。因此,注重患者精神问题,给与适度心理慰藉,是临床治疗AD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由于患者与家属缺少必要的医疗知识再加上主观的偏见,很容易产生多疑、固执、淡漠、忧郁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反应,相应加重大脑相关具有记忆力脑区的神经病变。故而,给予正确的心理干预和精神鼓励对患者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而言十分必要。当前随着认知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沟通、陪伴、教育引导、认知引导、支持鼓励等心理干预手段的价值已经通过相应的临床研究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认可。患者在这些心理干预的治疗下,自信心、自尊心得到重建和尊重,焦虑、抑郁情绪负性情绪减少,家庭幸福感指数逐渐上升,生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些成效不仅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维持患者家庭的和谐、缓解精神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老年性痴呆尚无有效治疗办法,药物治疗也只能起到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心理干预往往会选用个体化治疗的方式,针对性的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减轻心理应激带来的危险负荷,对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有着明显的疗效,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增进也利于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纠纷,维持社会的稳定。
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9-459,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