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与译者的文化取向——《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出处
《求索》
CSSCI
2003年第3期214-216,共3页
Seeker
参考文献3
-
1Yang Xianyi & Glady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s. 1--6,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9.
-
2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s. 1--3, Penguin Book. 1993, 1997,1980
-
3Katan, David, Translated Pape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Dodopi. 1999: 59
同被引文献138
-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3
-
2姜秋霞,郭来福,杨正军.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差异——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09,6(4):90-94. 被引量:24
-
3张敬.从霍译《红楼梦》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改写中的表现[J].中国外语,2009,6(4):98-101. 被引量:15
-
4黄琪,刘颂.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红楼梦》译介的操纵[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62-64. 被引量:3
-
5潘红.归化还是洋化——谈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求真[J].外语教学,1999,20(1):28-31. 被引量:17
-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2):13-20. 被引量:937
-
7曾冬梅.《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异同比较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116-117. 被引量:4
-
8朱军.衔接恰当,译文生辉──评《红楼梦》的两种译本[J].外语学刊,1998(4):90-94. 被引量:4
-
9袁锦翔.王佐良翻译观之我见——《翻译:思考与试笔》读后[J].外国语,1992,15(2):27-31. 被引量:13
-
10李贻荫.霍克斯英译《楚辞》浅析[J].中国翻译,1992(1):40-4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25
-
1张敬.从霍译《红楼梦》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改写中的表现[J].中国外语,2009,6(4):98-101. 被引量:15
-
2马文书.从中西方不同的婚恋观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J].长城,2012(6):192-193. 被引量:1
-
3吴艳.浅论杨译本《红楼梦》如何保持原文的精神实质和风格韵味[J].长城,2011(4):195-196.
-
4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2):9-14. 被引量:25
-
5徐波.《红楼梦》两种英译本节选之比较赏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47-49. 被引量:2
-
6马经义.《红楼梦》英译本的演变过程[J].科教文汇,2008(29):255-255.
-
7朱耕.论译者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英译本文化信息翻译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142-144. 被引量:8
-
8梁书恒.《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6(6):109-111. 被引量:8
-
9叶如祥.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自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5-87.
-
10冯宇玲.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从“操控论”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113-1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6
-
1陈奇敏.符号学视角下的唐诗服饰文化英译研究[J].外语教育,2019(1):193-200.
-
2张敬.从霍译《红楼梦》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改写中的表现[J].中国外语,2009,6(4):98-101. 被引量:15
-
3刘丽.红楼梦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J].长城,2011(4):193-194. 被引量:1
-
4何科育.翻译伦理视角下《红楼梦》文化元素翻译策略之探讨[J].作家,2012(14):153-154. 被引量:2
-
5洪涛.翻译规范、意识形态论与《红楼梦》杨译本的评价问题──兼论《红楼梦》译评与套用西方翻译理论的风险[J].红楼梦学刊,2008(1):228-259. 被引量:13
-
6王世荣,赵征军.文学翻译中普世伦理建构的必要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90-193. 被引量:1
-
7张俊.Discourse Power and Translator's Style——on a reason behind different style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1):7-9.
-
8高存.霍译《红楼梦》对人物权势关系的建构——以称呼语的翻译为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3):106-110. 被引量:7
-
9王卓慈,朱芳瑜.文学翻译中语言错位现象的文化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83-86.
-
10叶如祥.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自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5-87.
-
1梅新华.难说再见[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2):99-99.
-
2周蕗.浅析文学翻译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处理[J].芒种,2012(12):171-172.
-
3任蓓蓓.译者的文化观影响翻译策略——《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对比分析[J].科园月刊,2010(13):93-95.
-
4李济.人物歇后语[J].开心学语文(小学版),2010(7):31-32.
-
5江华,戴炜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美学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10-14. 被引量:5
-
6王亿绵.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J].校园英语,2016,0(28):232-233. 被引量:1
-
7张承龙,林智群.古乐精神与和谐社会[J].时代文学,2008(4):152-153. 被引量:1
-
8仇玲玲.顾太清时令节序词研究[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1):50-52.
-
9王颖,盛芊芊.《红楼梦》中几种特殊句式的英译[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20-124. 被引量:1
-
10王力坚.黄遵宪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评价[J].中国文学研究,1998(1):57-6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