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村落研究二人谈
被引量:
7
A Dialogue about Village Stud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02年3月1日,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联合邀请在济南参加学术活动的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和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为研究生做学术演讲,演讲的中心议题是“村落研究”。现将演讲内容根据录音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作者
王铭铭
刘铁梁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民俗研究》
2003年第1期24-37,共14页
Folklore Studies
关键词
村落研究
纵向研究
朱熹
闽学
儒学
社学
民族国家
社会
横向研究
人类学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K890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67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75
参考文献
1
1
西村真志叶.
学科范式转变中的“民俗志”——以《中国民俗文化志》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08(4):157-167.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6
1
赵旭东.
从田野工作到文化解释[J]
.民俗研究,2004(4):5-30.
被引量:12
2
吕微.
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神话何为》的自我批评[J]
.民间文化论坛,2007(1):1-8.
被引量:23
3
施爱东.
告别田野[J]
.民俗研究,2003(1):5-16.
被引量:23
4
王铭铭 ,刘铁梁 .
村落研究二人谈[J]
.民俗研究,2003(1):24-37.
被引量:7
5
赵世瑜.
关于民俗研究的说三道四——一个“非典型”的学术评说[J]
.民俗研究,2003(2):50-60.
被引量:2
6
陈建宪.
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
.民俗研究,2003(4):5-13.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9
1
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
.民俗研究,2013(4):5-33.
被引量:25
2
漆凌云.
中国民间故事志的学术史回顾及反思[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6):36-43.
3
陆薇薇.
日本民俗志的立与破[J]
.民俗研究,2018(4):83-94.
被引量:9
4
毛晓帅.
城市化进程中民俗志书写的理论思考--兼论民俗志写人与写文化[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3):43-48.
被引量:1
5
韩冰雪.
40年来中国村落叙事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社会科学动态,2021(6):57-64.
6
张祖群.
新疆标志性饮食与文化认同[J]
.餐饮世界,2021(7):10-13.
7
户晓辉.
“俗人所欲”的实践民俗学推论[J]
.民俗研究,2024(3):70-79.
被引量:2
8
施爱东.
告别田野[J]
.民俗研究,2003(1):5-16.
被引量:23
9
陈建宪.
走向田野 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
.民俗研究,2003(4):5-13.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
67
1
赵旭东.
从田野工作到文化解释[J]
.民俗研究,2004(4):5-30.
被引量:12
2
高丙中.
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
.民俗研究,1996(2):6-14.
被引量:54
3
刘铁梁.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42-48.
被引量:111
4
黄虹.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J]
.四川统一战线,2003,0(6):32-32.
被引量:1
5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23-29.
被引量:121
6
盛晓明.
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
.哲学研究,2000(12):36-44.
被引量:339
7
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6.
被引量:131
8
袁同凯.
地方性生态知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07(2):115-120.
被引量:3
9
张士闪.
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
.文史哲,2007(3):17-28.
被引量:36
10
(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著,李培林.农民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引证文献
7
1
廖明君,孙妍琰.
南宁平话师公戏的社会功能及保护传承[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1):158-164.
被引量:1
2
詹娜.
断裂与延续: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性知识——以辽东沙河沟农耕生产技术变迁为个案[J]
.文化遗产,2008(2):116-122.
被引量:6
3
西村真志叶.
学科范式转变中的“民俗志”——以《中国民俗文化志》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08(4):157-167.
被引量:10
4
张士闪.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J]
.民俗研究,2019(1):14-27.
被引量:44
5
叶远飘.
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7(4):66-71.
被引量:1
6
李海云.
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J]
.民俗研究,2018(6):14-29.
被引量:8
7
张士闪.
“借礼行俗”与“以俗入礼”:胶东院夼村谷雨祭海节考察[J]
.开放时代,2019,0(6):148-165.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75
1
张士闪.
运河社会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J]
.运河学研究,2021(1):37-52.
被引量:4
2
李松,张士闪.
学术对话: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J]
.乡村论丛,2021(1):27-33.
3
宋宁而,宋枫卓.
海神信仰的“叠合认同”:支撑理论与研究框架[J]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20(1):133-155.
被引量:5
4
王凯元,何晓波.
从农事实践看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契合——兼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演变[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67-171.
被引量:6
5
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
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
.民俗研究,2013(4):5-33.
被引量:25
6
张士闪.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J]
.民俗研究,2019(1):14-27.
被引量:44
7
唐虹.
构建城乡文化二元一体的生态中和之美初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56-61.
8
漆凌云.
中国民间故事志的学术史回顾及反思[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6):36-43.
9
覃琮.
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广西宾县“庙”、“场”之争的个案启示[J]
.文化遗产,2016(3):72-80.
被引量:7
10
周星.
物质文化研究的格局与民具学在中国的成长[J]
.民俗研究,2018(4):31-50.
被引量:14
1
王晓沙.
对开展北京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4(1):147-148.
被引量:1
2
赵旭东.
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J]
.西北民族研究,2009(1):131-142.
被引量:12
3
郭铁良.
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研究与保护[J]
.乡音,2015,0(6):24-24.
4
佚名.
爱因斯坦与司机[J]
.现代青年,2008,0(5):26-26.
5
杨建华.
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
.浙江学刊,2002(4):79-84.
被引量:40
6
李宣华.
慷慨宗祠祭先贤[J]
.红土地,2016,0(3):54-55.
7
志志.
朱熹家训浅析[J]
.福建史志,2014(2):40-41.
8
周佛胜.
闽学鼻祖的故乡[J]
.风景名胜,2003,0(5):86-86.
9
林怡.
林则徐的闽学师承及其为官之道[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7):108-113.
10
徐杰舜.
华南学术文化浅议[J]
.广西社会科学,2000(1):97-100.
民俗研究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