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符号共享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民族交融是符号共享的重要基础。本文梳理了临夏地区回族、汉族、藏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多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同时,分别从建筑装饰、文旅空间以及配套文艺活动三个维度展开,探析了八坊十三巷是如何基于历史、地域文艺符号而形成多民族共享的艺术文化景观;进而探究民族地区文化景观共享中华文艺符号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样貌;阐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机制以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以此为基础,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提供现实路径。
出处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88-195,共8页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基金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委人才小组发[2022] 6号文件)
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西部文化景观建设与中华文化符号共享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5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