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改变了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体现了高低作物搭配间作、大小垄种植,充分发挥了双边优势,实现了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大豆一季增收的产量目标。该文结合黄淮海地区种植现状,介绍了优良品种选择、整地培肥、种植模式、播前处理、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技术要点,以期给种植者提供参考。
作者
张良军
机构地区
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农村局
出处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17期64-65,共2页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
复合种植
间作
套种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8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144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38
参考文献
6
1
胡文志.
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索[J]
.湖北农机化,2019,0(17):57-57.
被引量:18
2
石晓旭,李波,刘建,杨美英,薛亚光,石吕,韩笑,魏亚凤.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74-79.
被引量:16
3
束林华.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家致富,2021(9):22-23.
被引量:8
4
赵彦明.
浅析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0):151-152.
被引量:5
5
房春兴,朱万里.
耐“症青”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金豆99的创新选育[J]
.中国种业,2020(10):74-76.
被引量:5
6
石云翔,杜静,孙志友,路明远,任佳伟,邢春景.
京津冀三地联合审定夏播玉米新品种NK815[J]
.中国种业,2017(9):75-76.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38
1
李丽,陈国鹏,蒲甜,马艳玮,罗万宇,任永福,杨文钰,王小春.
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J]
.核农学报,2020,34(3):592-600.
被引量:6
2
王小春,杨文钰,邓小燕,张群,雍太文,刘卫国,杨峰,毛树明.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1):46-57.
被引量:24
3
胡昌浩,董树亭,岳寿松,王群瑛,高荣岐,潘子龙.
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93,19(1):63-69.
被引量:141
4
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任万军,雍太文,李兴佐,陈平,陈文.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被引量:37
5
郑伟,张艳红.
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03-104.
被引量:31
6
王竹,杨文钰,伍晓燕,吴其林.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323-329.
被引量:80
7
童淑媛,宋凤斌,徐洪文.
玉米抽雄期不同叶位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44-48.
被引量:7
8
刘伟,张吉旺,吕鹏,杨今胜,刘鹏,董树亭,李登海,孙庆泉.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1,37(7):1301-1307.
被引量:167
9
梁曦彤,陆至远,李文莹,王宏斌,高亚男,王洪预,陈勇,吕小飞,李秋祝,崔金虎.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分配规律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5,23(4):110-116.
被引量:14
10
唐明明,董楠,包兴国,卢秉林,张炜平,张美俊,章芳芳,李隆.
西北地区不同间套作模式养分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优势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5):48-56.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58
1
楼辰军,刘秀峰,吴红宇,杨兆顺,袁文娅,许高平.
中熟玉米新品种源丰1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9(3):81-83.
被引量:1
2
冯培煜,宋瑞连,王晓光,马野,马建华,周学师,王术国,刘晓东,周龙.
NK815玉米品种高产高效优质制种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19(7):308-309.
被引量:3
3
戴思远.
漫谈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优势、要点[J]
.农家致富顾问,2019,0(22):6-6.
4
石云翔,赵方彬,邢春景,王智慧,国殿玉,宋建社.
机收玉米新品种SK567与夏播高产栽培技术规范[J]
.中国种业,2020(1):82-83.
被引量:5
5
孙志友,石云翔,周锋,成林广.
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36的特征特性及夏播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20(3):191-192.
被引量:2
6
石云翔.
国审玉米新品种MC4520夏播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20(5):76-77.
被引量:4
7
李春杰,李军,柴玉坡,张杰,徐云杰,李海军.
京津唐早熟区夏玉米品种推广现状及育种思考[J]
.中国种业,2020(7):12-14.
被引量:2
8
石云翔,周锋,于海龙,由少亮,董建辉,暴振宇.
双区国审玉米MC703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20(8):99-101.
9
石云翔.
国审玉米新品种MC278夏播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20(10):92-93.
被引量:2
10
高平,王天竺,王玉新,南诗琪,苑萌萌,崔雨薇,岳丽红.
薰衣草间作两种十字花科蔬菜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J]
.广东蚕业,2020,54(9):18-2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44
1
章艺,刘鹏,史锋,朱淑颖,陈旭微.
高铁胁迫对大豆叶片体内保护系统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2):65-68.
被引量:37
2
褚天铎,陈家驹,刘昌智,徐光壁.
油菜缺硼花而不实原因的探讨[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2(1):23-31.
被引量:31
3
夏明忠.
间作大豆的竞争性分析[J]
.大豆科学,1990,9(1):51-59.
被引量:20
4
王竹,杨文钰,吴其林.
玉/豆套作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被引量:89
5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
.大豆科学,2008,27(1):1-7.
被引量:186
6
许晓亮,李岩,杨冬,倪华山,刘英姿,姜福旭,许晓明.
A级绿色食品大豆栽培技术[J]
.吉林农业,2008(6):20-20.
被引量:2
7
刘蕾,杜海,唐晓凤,吴燕民,黄玉碧,唐益雄.
MYB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胁迫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J]
.遗传,2008,30(10):1265-1271.
被引量:122
8
Ballachanda N. Devaiah Ramaiah Madhuvanthi Athikkattuvalasu S. Karthikeyan Kashchandra G. Raghotham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s and Gibberellic Acid Biosynthesis Are Regulated by the MYB62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Arabidopsis[J]
.Molecular Plant,2009,2(1):43-58.
被引量:68
9
袁冠军,曹军.
中黄13在淮北地区单产200kg以上免耕栽培技术规程[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01-101.
被引量:1
10
徐建明,汪鑫,罗玉明,李师默,孙国荣,陈刚.
两种形态硼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0,25(2):149-155.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4
1
陈云飞,王鹏,常云淇,贺宇轩.
从技术到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2,41(6):21-28.
被引量:17
2
高静.
鞍山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简介[J]
.南方农业,2023,17(5):137-140.
被引量:1
3
张静兰,王永永.
灵璧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应用初探[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5):183-185.
被引量:1
4
王金霞,常世豪,王朋磊,李金花,舒文涛,杨青春,张东辉,李琼,张保亮,耿臻.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模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J]
.中国种业,2023(7):73-77.
被引量:5
5
曹杰,汪珍,张存岭.
玉米大豆带状种植基施商品有机肥的产量效应研究[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6):188-189.
被引量:1
6
袁士涛,张娟,商涛,张玉允,蒋明洋,王燕.
鲁西南地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23(10):88-90.
被引量:2
7
赵晓宇,苏二虎,王雪娇,刘坤雨,高圆丽,薛春雷,梁红伟,李强.
缺硼对大豆幼苗生长及保护性酶活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23,42(6):718-725.
8
韩乐乐.
宿州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J]
.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1):34-37.
被引量:4
9
常玮,王娟,郑清岭,张彦威,陈吉宝.
基于大豆叶枕响应叶柄角变化转录组的MYB基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2):60-69.
10
李春燕,曹鹏鹏,高祺,朱冠雄,饶泉钦,陈立娟,华方静,田艺心,王春雨,朱金英,高凤菊.
禹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筛选试验[J]
.中国种业,2024(4):78-8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38
1
张洁华.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推广研究[J]
.新农民,2024(12):50-52.
被引量:1
2
刘亚鹏.
石阡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技术简介[J]
.南方农业,2023,17(4):32-34.
3
张桂玲,蓝平,宋元媛.
关于对资阳市雁江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工作的思考及政策建议[J]
.四川农业与农机,2023(2):57-59.
被引量:1
4
吴再平,游长春.
分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J]
.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7):47-49.
被引量:1
5
焦锐,车晨曦,王健,高磊,李璐存.
基于卡方检验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意愿相关性分析[J]
.南方农业,2023,17(6):116-119.
被引量:2
6
刘茂贤.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措施[J]
.吉林蔬菜,2022(2):115-116.
7
梁城.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12):18-20.
8
雷俊勇.
贵港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措施及对策[J]
.南方农业,2023,17(10):196-198.
被引量:3
9
陈玲.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实践探究[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1):26-27.
被引量:10
10
孟庆永.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解析[J]
.农村实用技术,2023(12):83-84.
被引量:4
1
马郅睿,张建慧.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前景与制约因素[J]
.可持续发展,2022,12(4):1171-1174.
被引量:2
2
刘景秀,郇志荣,张建军,洪钟,汪耳琪,李小平.
燕山丘陵区玉米半膜双垄沟播集雨抗旱增效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2019,35(11):46-47.
被引量:1
3
张汀媛,宿文虎,刘永进,周泽瀛.
探讨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维护[J]
.农民致富之友,2020(31):219-219.
4
刘艳亮,牛真.
珍珠红小豆栽培管理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21(19):9-9.
5
李继红.
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的效率探究[J]
.农民致富之友,2022(23):42-44.
6
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
不同灌溉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2,40(2):111-118.
被引量:10
7
张姼,柴晓娇,沈轶男,付颖,白晓雷,王显瑞.
不同氮素水平对谷子农艺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66-71.
被引量:6
8
李桂芳,王坚桦,谢福倩,梁志鑫,邱凡.
降雨与作物种植方式对赤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2,20(1):65-73.
被引量:5
9
陆晓如.
原油产量回升到2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 油气增产稳产怎么干?[J]
.中国石油石化,2022(11):50-53.
被引量:1
10
王传凯,郭淼,刘双源,葛应兰.
南阳盆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业装备技术,2022,48(4):39-41.
被引量:7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 第1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