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作为自动装置和意向性的影像:重思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被引量:1

The Image as Automaton and Intentionality:Rethinking Bazin’s Realist Film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敏锐地捕捉到摄影机作为自动装置的媒介特征,但他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媒介技术层面,而是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呼应,对二战后整个欧洲的精神世界进行批判和唤醒。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打通了电影研究中的媒介技术层面和哲学层面,成为一种贯通性的研究。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当前数字媒介背景下电影理论研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Bazin’s realist film theory keenly captures the medi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era as an automatic device.However,his research does not stop at the level of media technology,but also corresponds with Sartre’s existential philosophy by criticizing and awakening Europe’s postwar spiritual world.Bazin’s realist film theory has opened up media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film research,and has furthermore turned into a coherent field of study.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f Bazin’s film theory have brought enlightenment to many problems faced by theoretic film research in the current digital media context.
作者 桂琳 Gui Lin
出处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3期114-120,共7页 Arts Exploration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文科卓越研究项目“跨媒介文艺的理论建构研究”(02011903820235)。
关键词 巴赞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自动装置 意向性 Bazin Realistic film theory Automaton Intentional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21

  • 1彼得·马修斯,李时(译).探究现实——安德烈·巴赞在昨天和今天[J].世界电影,2006(6):4-10. 被引量:15
  •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第33页.
  • 3[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版,第118页.
  • 4姚晓漾.《电影美学》,对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的引用,东方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67页.
  • 5李泽厚.《批评哲学的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253页注释②.
  • 6[德]簿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4页.
  • 7《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8-80页.
  • 8[美]保罗·蒂利希.《道德与非道德》,纽约,哈珀-劳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
  • 9[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3年5月版,第308页.
  • 10[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0页.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