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色论"本是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复杂命题,但在明朝中后期,在戏剧理论领域却掀起了一场关于"本色"的论争,其焦点是关于戏剧文学语言风格问题。论争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以周德清为发端,经过徐渭、何良俊、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的进一步阐述,认为所谓"本色"并不等于"俚俗";另一种是由沈发起的,认为"俚言俗语"即为"本色",凌初、徐复祚附会。至清代,李渔、徐大椿等人的论述,使"本色论"在理论上提升了一步,他们认为要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因人而施,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方为本色。纵观明朝中后期的"本色"论争,不难发现,从广义上来讲,"本色论"的核心是反对两个极端,过分的"雕镂"和不事雕琢的"俚言俗语";从狭义上来讲,"本色"明确反对的是"骈俪"与"填塞学问"的"时文气"。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86,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