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什么是“审美生命”——席勒“审美教育”论再考 被引量:2

What is “Aesthetic Life”?:A Re-examination of Friedrich Schiller’s “Aesthetic Edu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1795)中,提出了"审美生命"的概念,认为"人类每次都通过审美生命(das asthetische Leben)重新被赋予人性"。尽管"审美生命"在席勒的审美教育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它却几乎从没被当作过研究的对象。席勒美学的主题并非自律性艺术,而是如何创造"审美生命"以及不受规定性目的制约的"生活艺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生命":第一,"审美生命"虽然欠缺某种规定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潜在地将无限的规定性包括在内,所以"审美生命"可以使以无限性为特征的"人性"变为可能;第二,"审美生命"可以美化周围的世界,这是因为"审美生命"将周围的事物从目的和手段的关联中解救出来,并因此将受到了严重制约的微小事物转换为无限;第三,"审美生命"因为处在"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之间,所以自律性也就得以出现在他律的自然之中。从这点来看,"审美生命"是两面的:一方面,它是实现作为目的的道德生命的手段;另一方面,它在摆脱理性的排他性法则、为人类重拾人性这一点上,也是目的本身。在这一点上,"审美生命"具有独特的地位。
作者 郑子路(译) Tanehisa Otabe trans;Zheng Zilu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3,共6页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