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杂交种生产是一项重要、系统的工程,严把制种质量关具有十分的意义。本文从制种基地选择、制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分别阐述了玉米杂交种制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制备优质、高产的玉米杂交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作者
王文良
机构地区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出处
《现代农业》
2019年第9期68-70,共3页
Modern Agriculture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制种技术
杂交种产量和质量
玉米雄性不育系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7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1
1
马村,门洪文,张栋,黄芳,朱开明,骆翔宇,陈军,杨修勤,郭守鹏.
玉米种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应对策略[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11):16-18.
被引量:6
2
马会明.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J]
.中国种业,2017(10):68-70.
被引量:8
3
高云,纪高洁,矫健.
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供需分析[J]
.中国种业,2018(10):4-8.
被引量:8
4
佟屏亚.
盘点2018年中国种业要事[J]
.种子科技,2018,36(12):1-4.
被引量:1
5
张志强,孙淑珍.
玉米杂交种农华101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
.中国种业,2012(6):55-55.
被引量:2
6
张英杰.
浅谈玉米单交种制种技术[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9):140-140.
被引量:1
7
高艳.
提高杂交玉米制种纯度和结实率的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14(1):147-148.
被引量:6
8
孙敬华.
玉米制种花期预测与调控二十法[J]
.湖北农业科学,2004,43(1):37-39.
被引量:2
9
李泽福,夏加发,唐光勇.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42-746.
被引量:24
10
王超,安学丽,张增为,杨青,饶力群,陈信波,方才臣,万向元.
植物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33(10):124-130.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47
1
吴锁伟,方才臣,万向元.
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J]
.中国农技推广,2013,29(S1):47-48.
被引量:6
2
胡德成.
杂交玉米制种捏苞带叶去雄技术[J]
.中国种业,2004(8):54-54.
被引量:7
3
许仁林,国伟,汪训明,师素云,杨树青,毛裕民.
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线粒体DNA的AP-PCR指纹图谱[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4,36(1):1-6.
被引量:38
4
郭珍,王宏,赵佃贤.
采用综合技术提高玉米杂交种子质量[J]
.作物杂志,1995(1):40-40.
被引量:1
5
赫忠友,李元秉,谭树义,林力,洪德开.
温敏核雄性不育玉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
.作物杂志,1995(2):1-2.
被引量:19
6
谢纬武,康传红,王继志,王斌,郭德栋.
一种新型甜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J]
.中国科学(C辑),1996,26(2):172-178.
被引量:8
7
张世煌.
我国玉米种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
.种子科技,2006,24(6):9-12.
被引量:6
8
杨今胜,李旭华,柳京国,孙志强,唐世伟.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玉米种业[J]
.农业科技通讯,2008(7):5-7.
被引量:3
9
王风平,梅明华,徐才国,张启发.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正常品种“农垦58”在pmsl区段无育性基因分离[J]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0):922-925.
被引量:15
10
梅国志,汪向明,王明全.
农垦58S型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9(4):400-406.
被引量:46
共引文献
67
1
王琼珊,张教海,夏松波,冯常辉,张友昌,秦鸿德,王孝刚,别墅.
棉花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02):1-4.
被引量:4
2
唐晓敏,李保国,齐国辉,李文立.
分子标记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J]
.河北林果研究,2005,20(4):338-342.
被引量:8
3
曾慧杰,易自力,蒋建雄,谭炎宁,肖亮,覃静萍,王志成.
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概况[J]
.湖南农业科学,2006(3):15-18.
被引量:7
4
郭晓明.
提高杂交玉米种子生产质量的主要技术途径[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25-28.
被引量:1
5
马艳青,邹学校.
蔬菜雄性不育研究与应用进展[J]
.作物研究,2004,18(S1):414-420.
被引量:10
6
曹君迈,任贤,刘建利,贝盏临,宋莎.
Research of Fertility Standard on Male Sterility of Lycium chinensi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10(3):136-138.
被引量:2
7
陈烨丽,陈学好,陈锦秀,缪体云,薄天岳.
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分子鉴定[J]
.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19-22.
被引量:1
8
齐国辉,李保国,郭素萍,李冬至.
黄金梨小孢子败育的解剖学观察[J]
.河北林果研究,2009,24(4):427-429.
被引量:1
9
付伟,马小军,唐其,兰金旭.
我国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851-8853.
被引量:2
10
宋建,金凤媚,薛俊,薛琳.
分子标记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0):19-2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3
1
赵丽梅,孙寰,王曙明,王跃强,黄梅,李建平.
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选育报告[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3):15-17.
被引量:76
2
赵长海.
浅谈提高玉米杂交制种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08(7):124-125.
被引量:5
3
王彬,韩赞平,张泽民.
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J]
.中国种业,2008(7):58-59.
被引量:3
4
赵丽梅,孙寰,黄梅.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J]
.大豆科学,1998,17(3):268-270.
被引量:46
5
石德奎.
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质量的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82-82.
被引量:1
6
付连芝,杨宏彬.
提高玉米杂交种质量的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0(7):105-105.
被引量:2
7
张磊,戴瓯和,黄志平,李杰坤.
大豆质核互作M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表现[J]
.中国农业科学,1999,32(4):34-38.
被引量:35
8
张磊,戴瓯和,张丽亚.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_(945)A、W_(948)A的选育[J]
.大豆科学,1999,18(4):327-330.
被引量:24
9
杜世军.
玉米杂交制种应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J]
.中国种业,2008(S1):114-115.
被引量:3
10
Jun Zhu Yue Lou Xiaofeng Xu Zhong-Nan Yang.
A Genetic Pathway for Tapetum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n Arabidopsi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11,53(11):892-900.
被引量:37
引证文献
5
1
孙玲凌,徐东阳,李伟峰,王留名,王瑞霞.
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J]
.作物研究,2020,34(3):279-281.
2
周云全,雷用玉.
玉米杂交种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
.乡村科技,2020,11(35):111-112.
被引量:2
3
石泽平,蒋银涛,陈飞.
玉米杂交制种的纯度控制[J]
.中国种业,2021(1):27-30.
被引量:2
4
刘金,邓叶青.
浅析昌吉州玉米制种产量障碍与对策[J]
.耕作与栽培,2020,40(6):75-76.
被引量:1
5
王茜,陈景斌,林云,刘金洋,薛晨晨,闫强,吴然然,崔瑾,陈新,袁星星.
豆类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4):9-1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杨睿,张正,杨丽莉,张彦琴,常建忠,董春林.
山西玉米新品种HN518的选育[J]
.中国种业,2021(6):83-86.
被引量:1
2
李俊杰,赵洋,姜雯,杨嘉帅,全雪丽,严一字,吴松权.
白花桔梗雄性不育种质BY-B1的发现与鉴定[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1):87-91.
3
刘志新,杨硕,施仕胜,郑丽,夏文娟,邱首哲,潘小川,徐绳武.
鄂东南地区南瓜杂交制种及种子纯度鉴定技术[J]
.长江蔬菜,2022(23):45-48.
4
尉继强,张玉琴,彭守华,胡静,朱海波,刘刚,毛积磊,王龙.
先正达MRI5944杂交种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207-208.
5
龚立鸿.
玉米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以开阳县为例[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1):69-72.
6
李海燕.
从一道高考题谈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子[J]
.生物学教学,2024,49(2):87-88.
7
时广帅,葛紫珍,马访贤.
九师白杨市制种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种子科技,2024,42(4):149-151.
8
白志元,徐菲,杨午,王明贵,杨玉花,张海平,张瑞军.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的转录组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2024,40(6):134-142.
1
殷春渊,刘贺梅,王书玉,孙建权,胡秀明,王和乐,田芳慧,马朝阳,张栩,刘冬云,徐九文,刘桂珍.
新粳优1号父母本不同行比对制种产量的影响[J]
.北方水稻,2018,48(6):33-34.
2
许杰,潘磊,杨帅,陈连红,耿世兵,马文广.
烟草花粉活力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2019(3):10-14.
被引量:4
3
陈虹地,吴江,谢振明,杨春影,冯引弟,刘洋,王佐惠.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长单551[J]
.中国种业,2019(8):69-70.
被引量:2
4
吕卫东.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分析[J]
.现代农业研究,2019,0(10):82-83.
5
张晓明,杨芳芳.
2017年第五师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J]
.新疆农垦科技,2019,42(3):11-12.
6
李强,王克龙.
夏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8):37-38.
被引量:1
7
郑建英,刘春.
杂交玉米冬季制种技术探讨[J]
.农家参谋,2019(5):81-81.
8
贾晓艳,赵永锋,王亚卿,祝丽英.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的玉米杂交种苗期抗旱性评价[J]
.种子,2019,38(8):31-33.
被引量:9
9
刘真真,胡春辉,董永彬,张龙,张桂芳,邹强,王苗,田明昆,李玉玲.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9,0(24):15-21.
被引量:3
10
许健,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韩业辉,于运凯,周超,孙培元,于海林.
玉米新品种嫩单22的选育[J]
.中国种业,2019(9):73-74.
被引量:5
现代农业
2019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