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7年Irving[1]首次对18例胎盘植入病例进行报道,并提出了“完全或部分异常粘连于宫壁”的组织学特征,这些“完整或部分蜕膜缺失”的指标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病理学家根据子宫肌层内绒毛侵袭的深度[2-3],将胎盘植入分为3类:以胎盘绒毛单纯粘连在子宫肌层诊断为胎盘粘连(placenta creta,PC);以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诊断为胎盘植入(placenta increta,PI);以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并穿透子宫全层诊断为胎盘穿透(placenta percreta,PP)(图1)[4]。此分类标准已沿用至今并为多数学者认可和使用。
出处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9-578,共10页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Ultrasound(Electronic Edit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758)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SGG20160428154812749)
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201506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