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缺憾人生的自我救赎——谈《斯通,与另一个斯通》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小说《斯通,与另一个斯通》从主人公马里恩的回忆展开,以小人物个体身份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呈现平凡人物在命运起伏中实现主体救赎的人生经历。本文以马里恩的创伤体验为视角,对其主体性建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挖掘出马里恩主体性建构背后隐藏的作者对"缺憾"意识的生命哲思,体味小说在个体成长表象之下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作者 陈雪松
出处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Z1期214-215,共2页 View on Publish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7

  • 1艾勒克·博埃默 盛宁 韩敏中.《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273-274页.
  • 2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第13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 3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 4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pp. 8 - 9.
  • 5Couze Venn, Occidentalism: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Sage, 2000, pp. 226-227, pp. 86-87.
  • 6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前言第2页.
  • 7《文化与帝国主义》.第一、二章(第1-270页).
  • 8“爱德华·赛义德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专题讨论会”,载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3-312页.
  • 9爱德华·W·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2、29页.
  • 10Rene Descartes, A Discourse on Method: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trans. John Veitch, London: Everyman, 1994, pp. 25-26.

共引文献5

同被引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