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
被引量:
2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都是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城镇化与产业集群是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城镇化使众多的关联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扩大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形成规模,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了城镇化所需的各种要素的形成发展速度,增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提升了小城镇区域经济质量,从而促进了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
陈滢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出处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X期53-55,共3页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集群
互动
关系
分类号
F299.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F270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7
同被引文献
290
引证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147
参考文献
3
1
白建国,梁红岩.
发展产业集群 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
.经济问题,2005(2):34-35.
被引量:22
2
仇保兴.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J]
.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17-23.
被引量:50
3
徐维祥,唐根年.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J]
.经济地理,2004,24(1):13-16.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浙江省统计局编.2001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9-32.
2
.小商品成就大产业,232种‘浙江造''称雄全国[EB/OL].资料来源:新华通讯社:(2003年2月13日).http://business.sohu.com/74/44/article206334474.shtml.,.
3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内部资料[R].,2002.10-20.
4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提高浙江区域性块状经济竞争力研究:内部资料[R].,2002.2-10.
5
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8.
6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3-9.
7
王立军.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1-04-10.
8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朱华晟.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J]
.改革与战略,2000,16(2):64-67.
被引量:37
10
黄勇,宋炳坚.
推进浙江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村观察,2000(5):43-48.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87
1
朱喜安,张秀,李浩.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3):84-102.
被引量:23
2
张爱民,王有远,刘加夫.
区域发展战略视域下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为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16):6-11.
被引量:1
3
徐靓,尹维娜.
小城镇从“镇”到“市”发展路径——对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研究小结[J]
.城市规划学刊,2012(S1):216-222.
被引量:21
4
罗文.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J]
.科技与管理,2005,7(1):13-15.
被引量:26
5
周彩屏.
浙江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66-69.
6
吴志军.
我国产业集聚政策研究[J]
.改革,2005(10):24-28.
被引量:4
7
任云良,程珊珊.
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互动模式实例研究[J]
.商业时代,2005(35):74-75.
被引量:2
8
熊晓娥,罗文.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外部性及其对策[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1):76-79.
被引量:2
9
方大春,郑垂勇.
产业集聚与县域产业集聚构建的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03X):194-195.
被引量:2
10
张晓露,刘科伟.
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城镇化发展探讨[J]
.人文地理,2006,21(2):85-88.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90
1
洪银兴,杨玉珍,王荣.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1):4-16.
被引量:47
2
韩玉刚,金娇,叶雷.
产业链治理、区域文化与集群绩效——以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地理,2021,41(4):93-99.
被引量:9
3
陈心颖.
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解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36-44.
被引量:21
4
王雷.
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698-702.
被引量:11
5
陈立俊,王克强.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17-20.
被引量:63
6
王悦.
小城镇的工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S2):19-20.
被引量:2
7
吴泽,张鸿雁.
城乡对立运动规律和乡村城市化理论研究[J]
.学术月刊,1986,18(11):46-54.
被引量:2
8
马侠.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宏观分析[J]
.人口学刊,1992,14(1):1-9.
被引量:11
9
汪巽人.
论我国的非城市化道路[J]
.求索,1983(5):18-21.
被引量:6
10
张再生.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J]
.人口学刊,1997,19(1):16-2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1
1
王兆峰,饶碧宇.
民族地区城乡市场结构协调发展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89-93.
被引量:1
2
曾福生,高鸣.
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3(1):24-39.
被引量:81
3
方亮.
中国城镇化概念与水平测度研究综述[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46-50.
被引量:4
4
陈思宇.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互动机制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22(1):88-92.
被引量:3
5
熊庆云.
提升宁波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8-21.
被引量:1
6
郭蓓,陈家伟.
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
.财经界,2014(35):97-99.
7
张斯琴,魏晓薇,杜永威.
产业集群对内蒙古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5(4):20-21.
8
龙启蒙,傅鸿源,廖艳.
城乡一体化的资本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三循环理论的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16(9):2-15.
被引量:20
9
倪建伟,王晨跃,张伟.
岛屿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浙江案例解析[J]
.区域经济评论,2016(5):136-142.
被引量:4
10
杜会永,李世鹏.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J]
.黑龙江金融,2016(11):52-5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47
1
裴广一.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实现模式与路径[J]
.经济纵横,2021(2):90-96.
被引量:6
2
张坤,李梦.
基于创新生成过程(IGP)的研究型大学创新空间类型解析[J]
.城市建筑空间,2023,30(S01):197-200.
3
马晓河,周婉冰.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统计测度[J]
.贵州社会科学,2023(8):105-115.
被引量:16
4
徐永辉,匡建超.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差异及其内部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发展,2019,19(3):42-51.
被引量:1
5
刘德佳.
兴修水利 振兴荆州[J]
.防汛与抗旱,2000(2):49-53.
6
曾福生,高鸣.
新型工业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应能力分析[J]
.经济管理,2013,39(9):13-19.
被引量:1
7
曾大林,纪凡荣,李山峰.
中国省际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30-35.
被引量:45
8
朱学新.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119-125.
被引量:8
9
朱侃,陈秋红,孙枭坤.
近20年来国内农业经济研究:议题、脉络与走向[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96.
被引量:12
10
褚王安.
湖南省地级市城镇化质量比较研究[J]
.市场论坛,2014(8):32-34.
被引量:1
1
上海:奋发攻坚抓棚改 长效机制保落实[J]
.城乡建设,2015(3):11-12.
被引量:1
2
蔡静霞.
新鸿基地产 百亿抢“旧地”[J]
.房地产导刊,2010(4):64-67.
3
陈其姝,陈国伟.
资源型区域全因素投资环境评价法初探[J]
.山西财税,2012(7):16-19.
4
郭洪晶,赵玉芬.
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方经济,2009(17):37-38.
5
曹重.
做好“海”字文章 加快建设海洋强市[J]
.港口经济,2014(5):1-1.
被引量:1
6
党文娟,康继军,徐磊.
我国市场化发育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研究——基于不均衡发展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9(4):93-99.
被引量:8
7
耿卫军.
“撤县设区”能促进区域发展吗——基于浙江省1993-2013年县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特区经济,2014(9):36-37.
被引量:9
8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工作成效显著[J]
.科技潮,2011(12):50-50.
9
唐明亮.
关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探讨[J]
.齐鲁珠坛,2007,0(6):14-15.
被引量:1
10
刘素亭,王莹.
商丘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20):46-47.
经济纵横
2007年 第5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