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徐志摩诗歌的文学史评价与读者基础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民国时期编纂的主流文学史著,倾向于高评徐志摩诗歌,有的甚至将其诗高评到可与鲁迅小说比肩的程度;而立足于阶级论的文学史著则对其低评或否定。这种低评或否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成为文学史著的唯一声音。新时期以来,回归审美,使徐志摩的文学史形象建构重新回到了十分有利的文化场域,但其文学史声誉却再也没有回归曾经的高点。徐志摩诗歌宽厚稳固的读者基础具有相当的耐时间性,这使他成为民国诗人在当代最具读者基础的一位。这一情况值得玩味,因为那一时期的一些重要诗人,比如郭沫若,其文学史的高评与读者基础的弱化在当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背反趋向。
作者 余蔷薇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6-122,共7页 Fujian Tribun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14FZW04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臧克家.《“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代序)》,《中国新诗选.1919-194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
  • 2王德威,杨柳,张园.我的文学研究之路[J].长江学术,2014(1):5-10. 被引量:4
  • 3钱杏郝.《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关于徐志摩的考察的断片”的一节》,方仁念选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 4卞之琳.《徐志摩诗重读志感》,《诗刊》1979年9月号.
  • 5《现代创作文库序》,徐沉泗,叶忘忧编.《徐志摩选集》,上海.万象书屋1935年版.
  • 6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周作人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6集.·散文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369页.
  • 7李长之.《现代中国新诗坛的厄运》,《李长之文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 8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苏雪林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138-139页.
  • 9臧克家.《再版后记》,《中国新诗选1919-1949》,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第318页.
  • 10董之林.“工农兵小说”:通俗外观下的生活隐喻——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说起[J].长江学术,2013(4):5-14.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21

  • 1姜涛.“选本”之中的读者眼光——以《新诗年选》(1919年)为考察对象[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3):8-11. 被引量:8
  • 2罗家伦.《驳胡先辅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J].新潮,1919,1.
  • 3史纪言.《赵树理同志生平纪略》[J].汾水,1980,.
  • 4柯灵.《遥寄张爱玲》[A]..《张爱玲文集》(第三卷)[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423页.
  • 5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A]..《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20页.
  • 6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 7杨献珍.《<小二黑结婚>出版经过》[J].新文学史料,1982,(3).
  • 8陈独秀.《文学革命论》[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46页.
  • 9胡适.《谈新诗》[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5页.
  • 10于青.《张爱玲传略》,收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30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