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骚动的“松”与“梅”——留日郭沫若的自然视野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留日时期郭沫若对日本"松"与"梅"的抒情都脱离了中国古典传统的模式,呈现出某种个人意志勃发的特征。这样的艺术选择既是自我成长的结果,同时更与大正时期欲望苏醒、本能激活的背景有关,借助这些全新的日本体验,诗人郭沫若实现了自我精神世界的突围,完成了传统艺术的越界,促成了中国新诗艺术的现代嬗变。
作者
李怡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共5页
关键词
郭沫若
松
梅
骚动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48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J].郭沫若研究,1988,(7).
2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A].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5.
3
[法]波德莱尔.再论埃德加·爱伦·坡[A].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6.
4
[美]里查·艾伯哈特.我怎样写诗[A].诗人谈诗[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5.
5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160.
6
藤田梨那.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J]
.励耘学刊,2014(1):1-21.
被引量:1
7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文版作者序[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
8
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Z].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40页.
9
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
福冈市指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eb45b8m100a5cd.html.
共引文献
48
1
岳凯华.
五四新文学:功利与审美的互渗[J]
.中国文学研究,2005(4):71-74.
2
陈红旗.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下)[J]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42-46.
3
陈红旗.
创造社前期的“文学梦”(上)[J]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2):45-49.
4
孙强.
国民性话语:一个民族主义的视角[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1):13-19.
被引量:6
5
张勇.
如何构建“真实”?——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的“真实”观[J]
.贵州社会科学,2007(7):125-129.
6
卜召林,丁燕燕.
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J]
.文史哲,2007(5):112-116.
被引量:1
7
李怡.
个人欲望:创造社作家日本体验的基点[J]
.社会科学研究,2008(2):163-169.
被引量:7
8
王冬梅,孔庆林.
肺病隐喻与性别文化象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意象探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34-38.
被引量:1
9
李怡.
“歇斯迭里”的文学史意义——郭沫若的自我定位与我们对郭沫若的定位[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82-84.
被引量:4
10
陈建华.
拓展诗性思维 提升人文素质[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9-9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30
1
李生滨.
诗人郭沫若社会理想和政治情怀的人性阐释[J]
.郭沫若学刊,2004(2):72-78.
被引量:3
2
叶朗.
说意境[J]
.文艺研究,1998(1):16-21.
被引量:168
3
杨匡汉,杨匡满.
艾青诗歌艺术风格散论[J]
.文学评论,1980(4):44-53.
被引量:6
4
郑敏.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
.文学评论,1993(3):5-20.
被引量:268
5
骆寒超.
论艾青诗的意象世界及其结构系统[J]
.文艺研究,1992(1):47-59.
被引量:13
6
張岱年.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7(3):1-4.
被引量:12
7
陆耀东.
论艾青诗的审美特征[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4):23-42.
被引量:9
8
廖彬.
惠特曼和郭沫若的诗歌意象论[J]
.郭沫若学刊,1992(3):59-63.
被引量:5
9
谢荣华.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概念考辨[J]
.中国哲学史,2005(1):13-18.
被引量:4
10
解志熙.
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4):30-4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3
1
丁晓妮.
“动”的精神与艾青诗歌的审美开拓[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114-120.
2
陈艳玲.
郭沫若民国时期文艺性散文的意象营构[J]
.郭沫若学刊,2018(3):30-35.
3
丁晓妮.
论艾青诗歌中个人意志与群体情感的融合[J]
.临沂大学学报,2019,41(1):72-84.
1
黄钢,范砚卿.
胡适与中国新诗艺术[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1):68-73.
被引量:1
2
王铮.
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中国新诗艺术与发展前景”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J]
.诗刊,2009(24):72-75.
3
蒋登科.
时代洪流中的艺术选择[J]
.文史哲,2005(5):30-31.
4
李怡.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J]
.文学评论,1997(5):148-157.
被引量:24
5
张芳.
谈左翼作家柔石的思想观念与艺术选择[J]
.开封大学学报,2008,22(2):49-51.
6
李雯.
浅谈左翼作家柔石的生存状态与文学接受[J]
.办公室业务,2013(5S):233-235.
7
胡德培.
“谌容现象”研究[J]
.当代文坛,1989(3):10-13.
被引量:2
8
野岛刚,芦获.
蒋介石的两次日本体验[J]
.中外书摘,2017,0(1):86-88.
9
从维熙.
自然悟语[J]
.党政论坛,2002(5):41-42.
10
从维熙.
自然悟语[J]
.群言,2002,0(2):28-30.
兰州学刊
2015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