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骚动的“松”与“梅”——留日郭沫若的自然视野 被引量: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留日时期郭沫若对日本"松"与"梅"的抒情都脱离了中国古典传统的模式,呈现出某种个人意志勃发的特征。这样的艺术选择既是自我成长的结果,同时更与大正时期欲望苏醒、本能激活的背景有关,借助这些全新的日本体验,诗人郭沫若实现了自我精神世界的突围,完成了传统艺术的越界,促成了中国新诗艺术的现代嬗变。
作者 李怡
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共5页
关键词 郭沫若 骚动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J].郭沫若研究,1988,(7).
  • 2刘勰.文心雕龙·明诗[A].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5.
  • 3[法]波德莱尔.再论埃德加·爱伦·坡[A].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6.
  • 4[美]里查·艾伯哈特.我怎样写诗[A].诗人谈诗[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5.
  • 5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160.
  • 6藤田梨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J].励耘学刊,2014(1):1-21. 被引量:1
  • 7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文版作者序[M].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1.
  • 8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Z].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40页.
  • 9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10福冈市指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eb45b8m100a5cd.html.

共引文献48

同被引文献30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