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鲁木齐市综合承载力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水资源、交通、人口和经济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和均方差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土地承载力逐步成为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各子系统的供给方面总体上要高于需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力和空间。据此,对增强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作者
兰建
机构地区
新疆财经大学
出处
《经济论坛》
2015年第4期59-64,共6页
Economic Forum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乌鲁木齐市
指标体系
综合分析
分类号
F299.27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5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3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1
倪超,雷国平.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64-168.
被引量:15
2
朱鹏.
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
.北方经济,2011(16):3-4.
被引量:4
3
刘惠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1(10):114-122.
被引量:52
4
傅鸿源,胡焱.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09(5):27-31.
被引量:69
5
欧朝敏,刘仁阳.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2009,32(3):108-112.
被引量:25
6
李东序,赵富强.
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6):37-42.
被引量:52
7
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
.城市问题,2012(1):26-29.
被引量:39
8
龙志和,任通先,李敏,胡贵平.
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5):204-207.
被引量:28
9
高红丽,涂建军,杨乐.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0):148-152.
被引量:41
10
陈娟,李景保,卿雄志.
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4):17-20.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145
1
刘志慧,黎静,施晓丹.
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体系研究[J]
.知识经济,2008(10):69-69.
被引量:3
2
杨晓鹏,张志良.
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J]
.地理科学,1993,13(1):69-77.
被引量:22
3
韩俊丽,段文阁.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其趋势[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53-355.
被引量:18
4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76-80.
被引量:15
5
谢志江,郭利.
从中关村交通,看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5):17-20.
被引量:1
6
王书华,毛汉英,赵明华.
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J]
.人文地理,2001,16(4):57-61.
被引量:45
7
王俭,孙铁珩,李培军,李法云.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768-772.
被引量:135
8
罗贞礼.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国土资源导刊,2005,2(2):25-27.
被引量:28
9
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被引量:181
10
吴次芳,鲍海君,徐保根.
我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危机与调控机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32-37.
被引量:14
共引文献
239
1
孙久文,易淑昶,傅娟.
提升我国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承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21(2):102-109.
被引量:21
2
田永杰.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12):89-91.
3
吕光明,何强.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
被引量:17
4
刘瑞超,王成新,王明苹.
高速公路对区域城市群职能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2010,33(1):80-85.
被引量:6
5
李素伟,喻金田.
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J]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11):116-117.
6
马源,马珊珊.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6):120-123.
被引量:6
7
付鑫,王建伟.
都市区蔓延形态与综合承载力网络关系研究述评[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84-89.
被引量:1
8
许尔君.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城镇化承载力问题探索[J]
.城市,2011(2):9-13.
被引量:2
9
许尔君.
城镇化中的承载力问题探索[J]
.中国住宅设施,2011(3):24-29.
被引量:1
10
王丹,陈爽,高群,严玲.
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方法——以常州市为例[J]
.生态学报,2011,31(5):1419-1429.
被引量:13
1
李文龙,任圆.
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J]
.生态经济,2017,33(2):78-80.
被引量:13
2
唐莉,高焕才,李通.
省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承载能力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60-61.
3
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30年[J]
.中国建设信息,2008(24):4-9.
4
两亿农民工五年内成城市人[J]
.党建文汇(下半月),2006(6):12-12.
5
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30年(上)[J]
.城市规划通讯,2009,0(2):8-10.
6
王俊芹,李宪松.
区域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中国经济评论(1536-9056),2007,7(11):50-53.
被引量:5
7
葛键.
回归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应用[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6(2):39-41.
8
刘道辰,王振健,迟英华,尚虎.
欠发达地级市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分析——以山东聊城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76-2078.
被引量:2
9
姚建农.
分层法在白厂丝均方差管理中的应用[J]
.丝绸,1989,26(6):32-34.
10
陈华,孙会.
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483-7485.
经济论坛
201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