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大陆地区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常将世界各国家、地区有关共同犯罪的立法体例区分为单一正犯体系和正犯与共犯区分体系。将我国大陆地区的共同犯罪立法模式与典型的单一正犯体系和区分参与体系进行细致比较,可以认为大陆地区的立法模式兼具两种犯罪参与体系的特征,实为混合的犯罪参与体系。
作者
兰迪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7-91,共5页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关键词
单一正犯体系
二元犯罪参与体系
混合犯罪参与体系
比较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4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日]高桥则夫.共犯体系和共犯理论[M].冯军,毛乃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子平.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8.
4
苏俊雄教授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自由、责任、法--苏俊雄教授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M].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5:26.
5
[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二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9.
6
张丽卿.刑法总则理论与运用[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1:341,.
7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
刘明祥.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J]
.法学研究,2011,33(1):139-149.
被引量:60
二级参考文献
9
1
余淦才.
试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7(2):62-66.
被引量:26
2
伍柳村.
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J]
.法学研究,1982,4(1):17-18.
被引量:48
3
何庆仁.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J]
.法学研究,2004,26(5):45-57.
被引量:59
4
杨金彪.
刑法共犯规定对共犯从属性说的贯彻[J]
.法学论坛,2006,21(4):69-77.
被引量:19
5
刑法第25条第2款.
6
肖本山.
“教唆未遂”诠释新解——关于体系性解释和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J]
.法学评论,2007,25(5):120-126.
被引量:5
7
陈伟.
非共犯教唆视野下的教唆行为与教唆罪的构建[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6):14-18.
被引量:5
8
江溯.
犯罪参与体系中的行为概念与行为人概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7):34-41.
被引量:4
9
马克昌.
论教唆犯[J]
.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5):15-20.
被引量:30
共引文献
148
1
李瑞杰.
规则思维下的犯罪论体系议论[J]
.中财法律评论,2019,0(1):277-299.
2
王猛.
迷失在机能与实质中的正犯形象——机能统一犯罪参与体系的再论证[J]
.刑事法评论,2023(1):251-278.
3
谭堃.
论《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解释——以共犯罪名从属性为路径[J]
.清华法学,2021,15(6):62-77.
被引量:3
4
黄明儒,刘方可.
论《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可罚类型——修正独立性说之提倡[J]
.河北法学,2024,42(5):85-104.
5
何子涵.
帮助自杀行为刑法定性的教义学展开[J]
.刑法论丛,2022(3):57-87.
6
徐颖.
间接正犯存在必要性之证成及其新构造[J]
.刑法论丛,2021(4):378-405.
7
黄明儒,刘方可.
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理解:单独教唆犯及其展开[J]
.刑法论丛,2022(4):222-249.
8
蔡世鄂.
交通肇事罪主体范围及罪过形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6):121-123.
9
张伟,王春福.
实行过限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46-51.
被引量:2
10
王世萍.
对二战战犯审判的法律困惑之解读[J]
.学理论,2010(14):142-143.
被引量:1
1
谭彬.
中国刑法中教唆犯从属性说之否定[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2):11-14.
2
刘明祥.
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J]
.法学研究,2015,37(6):98-115.
被引量:38
3
刘明祥.
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J]
.中国法学,2013(6):117-130.
被引量:101
4
刘明祥.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J]
.法学研究,2011,33(1):139-149.
被引量:60
5
兰迪.
犯罪参与体系:中国图景下的比较与选择[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2):122-129.
被引量:5
6
江溯.
《奥地利刑法典》犯罪参与体系研究[J]
.刑法论丛,2012(1):299-319.
被引量:3
7
谭堃.
单一制正犯体系之质疑——兼论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J]
.法治研究,2013(2):56-63.
被引量:10
8
吴沈括.
扩张中的犯罪预备及参与形式——围绕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第一专题的展开[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2(4):30-36.
被引量:4
9
张伟.
我国犯罪参与体系与双层次共犯评价理论[J]
.刑法论丛,2013(4):1-24.
被引量:5
10
兰迪.
共犯体系在犯罪论和刑罚论的比较与检验[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12):145-150.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