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附条件诉讼调解协议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附条件诉讼调解在司法实务中呈膨胀化态势,包括执行难在内的诸多问题应然而生,直接原因是现行法的既存缺陷致成,根本原因在诉讼调解价值目标错位。附条件诉讼调解协议既然含纳新的实体权责关系、内存效力待定性特征,那么再争议性即为其制度硬伤,且无医治良方,制度摒弃抑或完善成为两难抉择。在"相对合理主义"理论面对现实的思路下,坚守"有权利即有救济"的底线正义即为相对合理。大陆法系诉讼和解的救济模式为完善既存制度提供了借鉴参考,两种救济方式的选择是其题中之义。执行权不能僭越审判权的法理蕴含昭示了通过执行程序实体化完善救济机制的违理性,另行诉讼方式成为附条件诉讼调解再争议救济机制的必然选择。"确认条件成就之诉"的制度构建动议仅为引玉之砖,其成败得失有待实践检验。
作者 彭世忠 蒲维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8,共8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闫继勇,常清利,赵海永.案结事了人和的滨州探索[N].人民法院报,2013-04-11.
  • 2新昌法院在民事调解书中附加督促和担保条件提高自动履行率显成效[EB/OL].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网,http://www.sxcourt.cn/E_ReadNews.asp-NewsID=1550,2013-07-16.
  • 3王杏飞.法院调解担保制度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27-30. 被引量:2
  • 4冯朝阳,吕进才.民事调解协议不应附条件[N].人民法院报,2004-11-04日.
  • 5郑玉波.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 6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6,18(4):68-74. 被引量:47
  • 7张卫平.回归"马锡五":精神还是方式?[A]//法学蓝调[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
  • 8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2010(1):5-16. 被引量:389
  • 9沈达明,冀宗儒.1999年英国《民事诉讼规则》诠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 10[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张茂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二级参考文献23

共引文献705

同被引文献21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