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2期25-27,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28
-
1王锋.教育质量:现代远程教育的新课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17-19. 被引量:2
-
2赵諓华,傅砚农.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1,8(5):14-16. 被引量:22
-
3刘莹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与整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S1):119-121. 被引量:1
-
4杜瑞军,周廷勇,李庆丰,夏仕武.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与高教评估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估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综述[J].大学(研究),2007(1):39-44. 被引量:8
-
5王冀生.如何关注当代我国高等教育前沿问题[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3,0(12):15-19. 被引量:1
-
6吴启迪.明确任务 不断开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教学,2004(8):4-5. 被引量:39
-
7许冰凌,刘敏.长沙市科技人才需求开发对策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9):78-81. 被引量:5
-
8杨叔子,张福润,吴昌林.高度重视知识 认真打好基础[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1-6. 被引量:9
-
9郭湛.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J].新视野,1995(1):7-9. 被引量:2
-
10张烨.论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6-12.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28
-
1郜岭,高勇.高等教育的多样发展与质量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25-27.
-
2张路秦.高等教育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5,23(z1):241-242.
-
3张晓蕊.关于高校教育质量观的思考[J].大家,2012(11):296-298.
-
4许克毅,赵军.从扬弃到超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重构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6):33-36. 被引量:27
-
5王宪平,应若葵.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5):7-9. 被引量:6
-
6屈林岩,谷建春,胡跃福.长沙市科技人才需求预测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4,18(3):1-5. 被引量:1
-
7文菊,姚利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4):87-90. 被引量:11
-
8郭峰,李伟,张英杰.论新建区域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35):65-66. 被引量:1
-
9郭峰,李伟,张英杰.审视新建区域高校的教育质量[J].教育探索,2006(2):35-37. 被引量:1
-
10刘心廉.确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面对的三股力量和三个着力点[J].辽宁教育研究,2006(1):48-5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40
-
1张丽娜.地方本科高校在地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Q学院的个案[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14. 被引量:3
-
2吕经纬,李思瑶,焦振威.新时代构建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路径探索[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2(1):192-200. 被引量:2
-
3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60-61. 被引量:28
-
4刘秀娥,冯雷鸣,蔡津菁.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理论综述[J].文教资料,2007(36):83-85. 被引量:1
-
5王继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其管理[J].社科纵横,2006,21(10):157-158. 被引量:1
-
6王成杰.基于多元质量观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机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59-60. 被引量:1
-
7张宏波.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理论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3-5. 被引量:2
-
8罗琼.高职数学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6):87-89. 被引量:2
-
9张晓宇.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思考[J].科教导刊,2014(2). 被引量:1
-
10蔡承文,方鸿珠.数学考核方法改革的尝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82-85. 被引量:1
-
1杨金土.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大众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0):50-52.
-
2龚放.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4):3-7. 被引量:4
-
3刘智运.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1999(4):45-51.
-
4张子礼,张朝.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观的改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87-90. 被引量:4
-
5刘永武.国际化战略:新一轮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2009(3):7-9. 被引量:1
-
6韩和鸣.对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问题的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1):154-157. 被引量:2
-
7吴向明.学术自治: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保证[J].江苏高教,2003(6):18-20. 被引量:4
-
8周江林.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选择[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17-20.
-
9崔哲洙,蔡文香.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4):5-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