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创新环境及其对新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
31
Innovative Atmosphere and Its Effect Mechanism on Upgrowth of New Industri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创新环境对新产业成长的影响日益增强。在正式制度条件相似的前提下,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正在增强。改变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创新,形成区域环境特色和优势,已日益成为促进区域新产业成长的关键。
作者
邱成利
机构地区
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共3页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关键词
作用机制
创新环境
新产业成长
制度创新
分类号
F062.9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13
同被引文献
300
引证文献
31
二级引证文献
240
参考文献
4
1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2
王缉慈.
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
.经济地理,1999,19(1):11-15.
被引量:149
3
段晓锋.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2.
4
李远.区域创新环境综述[J].地理学报,1999,(6).
二级参考文献
6
1
Roepstoff,T.M.“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影响”(草稿),UNIDO和EIU联合发布,工业发展回顾研讨会[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6.1-4.
2
王缉慈 景体华 等.关于北京中关村新技术区域发展问题的深层思考.北京市1997年经济蓝皮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6-125.
3
王缉慈 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等.关于以高新技术促进北京市稳定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年经济蓝皮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6-146.
4
王缉慈 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对加拿大区域差异问题的新观察.加拿大掠影[M].民族出版社,1998.95-111.
5
M·卡斯特尔 等 李鹏飞等(译).世界高技术园区:21世纪的产业综合体[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缉慈.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构架[J]
.中国工业经济,1998(3):54-57.
被引量:52
共引文献
213
1
陈清怡,千庆兰,姚作林.
广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及其网络结构演化[J]
.经济地理,2021(4):38-47.
被引量:22
2
唐永伟,唐将伟,熊建华.
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内生逻辑——基于武汉市282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分析[J]
.经济地理,2021(1):58-65.
被引量:36
3
樊杰,赵艳楠.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J]
.经济地理,2021(1):1-9.
被引量:72
4
孙峰华.
新世纪地理学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战略[J]
.人文地理,2001,16(5):16-19.
被引量:4
5
来尧静,贾文峰.
南京市企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效应[J]
.南京社会科学,2004(z2):371-378.
6
张明龙.
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拓展[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19-21.
被引量:2
7
张林,杨志才.
系统视角下知识经济功能驱动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141-146.
被引量:1
8
黄桥庆,赵自强,王志敏.
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其特征[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5(5):11-12.
被引量:17
9
梁湖清.
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14-17.
被引量:4
10
冉林仓.
控制台应用程序定向输入和输出[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5(2):47-48.
同被引文献
300
1
吴晓求,方明浩.
中国资本市场30年:探索与变革[J]
.财贸经济,2021(4):20-36.
被引量:33
2
何永坤.
从契约到信誉:企业行为分析的新视角[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z1):130-135.
被引量:1
3
王树林.
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
.商业研究,2002(24):59-60.
被引量:13
4
郭艳军,叶鹰.
主成分分析在确定贝叶斯网络参数中的应用[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24(1):71-73.
被引量:3
5
王卷乐,彭洁,陈冬生,赵辉,赵伟.
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与科技基础设施关系的研究[J]
.中国基础科学,2007(6):48-51.
被引量:13
6
彭泗清.
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
.社会学研究,1999(2):55-68.
被引量:385
7
张洪增.
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及其缺陷——兼论对我国产业成长模式的借鉴[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3):7-12.
被引量:9
8
谢龙翔.
浅论高校的开发研究[J]
.科研管理,1986,7(4):58-62.
被引量:1
9
庄铭川.
组织结构演进与产业成长─—中国汽车产业实证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4):44-48.
被引量:7
10
薛捷.
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J]
.科学学研究,2015,33(5):782-791.
被引量:57
引证文献
31
1
黄桥庆,赵自强,王志敏.
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其特征[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5(5):11-12.
被引量:17
2
冯德连.
中小企业集群中信任的来源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6(1):214-216.
被引量:1
3
王长林,方润生.
河南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6):1-4.
4
杨新生,王跃华,熊强.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谈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36-39.
被引量:5
5
陈林生.
区域创新政策的提出及理念体系探讨[J]
.国际商务研究,2008,29(2):61-64.
被引量:1
6
李琳,陈文韬.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差异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9(7):94-99.
被引量:18
7
朱建新,冯志军.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及测度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8):65-71.
被引量:27
8
吕明元.
中国产业成长问题研究回顾及述评[J]
.理论导刊,2010(5):105-108.
被引量:6
9
戴淑芬,张亦楠,于婧.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省际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2,31(8):12-18.
被引量:12
10
刘玲,李荣,邓顺利,翟玲红.
新疆区域创新环境分析与建议[J]
.决策咨询,2012(6):36-4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40
1
金杭滨,蒋智华.
新熊彼特创新理论述评[J]
.质量与市场,2022(15):160-162.
被引量:3
2
张昭俊,何丽,王秀丽.
科技人才投入、市场化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J]
.前沿,2023(1):49-58.
3
张超,周衍平.
知识产权、农业开放性对品种创新的影响效应[J]
.科研管理,2021,42(5):161-169.
被引量:9
4
何增华,随淑敏,王京雷.
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创新投入与人才政策视角[J]
.科学学研究,2022,40(12):2281-2293.
被引量:8
5
毛本清,金小梅.
衢州青年创业创新环境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84-187.
6
梁志霞,安景文,王鹏.
京津冀城市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城市问题,2020(12):46-56.
被引量:10
7
黄鑫英.
海西创新文化建设呼唤新的科学观[J]
.海峡科学,2010(11):158-159.
8
王郁蓉,师萍.
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的对策分析[J]
.企业导报,2013(16):176-177.
被引量:1
9
刘毅.
论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运行中的产业群集——基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5(11):63-65.
被引量:3
10
杨灵珍,丁琳,王舟.
我国中部的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7):265-267.
被引量:1
1
李中.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滞问题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
.经济界,2013(3):62-67.
2
洪名勇,施国庆.
地区竞争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竞争[J]
.学海,2005(5):27-31.
被引量:5
3
徐俊武,肖晓勇.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体制创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
.学习与实践,2007(7):52-57.
4
赵瑞霞.
产业集群式转移驱动中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SEM实证研究[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7,28(2):70-75.
5
李贤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理论探析[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5):16-20.
6
黄锦明.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的制度创新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13,34(3):21-24.
7
蒋万胜.
论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型构中的非正式制度创新[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94-100.
被引量:5
8
周楠.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企业“诚信危机”的制度因素分析[J]
.知识经济,2014(15):15-17.
9
邓宇鹏.
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协作与制度支持[J]
.开发研究,2005(3):64-67.
被引量:4
10
唐正繁.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制度约束及对策[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2):10-13.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