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1年第10期26-26,共1页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同被引文献15
-
1团体著者,金乡大蒜,1993年
-
2陈兴才,福州大学学报,1992年,20卷,4期,94页
-
3彭家泽,农业科技通讯,1992年,1期,25页
-
4岳田川,食品与机械,1992年,2期,22页
-
5吴大康,中国调味品,1992年,10期,13页
-
6陈功,大蒜保鲜贮藏与系列产品加工,1992年
-
7双长明,广东食品工业科技,1991年,4期,34页
-
8孙毅,农产品保鲜与加工,1991年,1期,24页
-
9曾士廉,生物学杂志,1991年,4期,29页
-
10弁奇平,食品科学,1990年,12期,28页
二级引证文献59
-
1翟殿波,张祖立.倾斜圆盘式大蒜播种试验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2,34(9):143-145. 被引量:3
-
2武凤梅,李铁军,梁勇.大蒜在药用领域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1):203-203.
-
3刘辉,程智慧,咸丰.播前低温处理对大蒜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82-184. 被引量:2
-
4张俊杰.大蒜的生理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2(5):45-47. 被引量:17
-
5孟焕文,程智慧,苏莉,周香君,薛艳.秋播大蒜不同品种冬春季产品器官生长特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4):35-38. 被引量:4
-
6赵丽华,王小鹤.我国大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180-182. 被引量:10
-
7刘辉,程智慧.温度和光照处理对不同品种大蒜蒜薹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105-106.
-
8刘辉,曹先涛.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植株假茎长和株高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78-79. 被引量:1
-
9高健,段大航,蔡秀荣.大蒜油对心血管作用研究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8S):53-54. 被引量:2
-
10刘辉,李秀伟.温度和光照处理对不同品种大蒜鳞茎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9-20. 被引量:1
-
1吴大康.防褐变耐保藏调味蒜茸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2,17(10):13-16. 被引量:2
-
2岳田利,杨林青.大蒜脱臭工艺参数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3):94-98. 被引量:3
-
3余德顺.大蒜深加工中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J].中国调味品,2003,28(12):7-10. 被引量:1
-
4宋照军,钱志伟.富碘海带香辣酱的研制[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0,17(3):26-27. 被引量:4
-
5吴士业,余伯良.大蒜的脱臭方法[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8,19(3):24-27. 被引量:7
-
6张骊,向智敏,吴竞芳,毕丽君.超临界CO_2用于蒜酶失活和大蒜脱臭的研究[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1996,12(2):9-11. 被引量:7
-
7顾岩,徐璐,文连奎.大蒜脱臭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下),2011(3):48-51. 被引量:1
-
8何宝欣,何敏玲,方靖琳,李海帆,余京蓉,李瑞姣.大蒜茶饮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艺优化[J].食品科技,2016,41(4):115-120. 被引量:1
-
9李勇,宋慧,赵杰文,贾鹏.超高压对大蒜脱臭与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8):372-375. 被引量:2
-
10李宁,段学辉,吴华昌,罗涤衡.大蒜脱臭及其保健食品的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17(4):11-1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