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28-30,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0
-
1教育部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
-
2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Virginia, U.S., 1998.
-
3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Virginia, U.S., 1989.
-
4王章豹.建立我国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模式的战略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2):69-72. 被引量:10
-
5王义兴.激活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9):26-28. 被引量:11
-
6张婕.制度创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呼唤[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52-53. 被引量:11
-
7曾国屏,李正风.我国基础研究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问题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1,19(2):62-68. 被引量:15
-
8邵一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国际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9-12. 被引量:17
-
9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3):39-42. 被引量:16
-
10刘树梅.我国政府R&D经费投入状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2,22(2):38-41.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张炜.科技成果转化认识误区[J].中国科技论坛,2004(5):98-100. 被引量:3
-
2刘宇熹,杨波.时间序列模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在科研投入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35(7):191-194. 被引量:1
-
3唐海燕,阎楠,张园园.促进陕西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的财税政策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6(10):35-38.
-
4贺忠厚,邓晓兰,刘慧荣,唐海燕,张圆圆.陕西科教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与财税对策[J].西部财会,2006(10):12-17. 被引量:1
-
5王瑞元,周越.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体育科学研究中R&D模式:现状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被引量:9
-
6王章豹,汪立超,李巧林.生态位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科技创新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8-23. 被引量:7
-
7付晔,林艺文,马强.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2):12-15. 被引量:12
-
8王瑞文,李英霞.天津市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6):424-427. 被引量:1
-
9徐鹏杰.比较与借鉴:以外国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J].中国科技纵横,2010(19):87-88.
-
10吴杨,苏竣.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分析:1991-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39-45. 被引量:15
-
1项海帆.对中国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0-21. 被引量:5
-
2王根明,郭秋梅,法正.科技统计与科技管理[J].科技.人才.市场,1995(B05):17-18.
-
3常运琼.浙江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98-102.
-
4施振佺,郭畅.我国地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4):78-81. 被引量:1
-
5万辉.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9-9. 被引量:2
-
6臧金灿.地方高校科研资助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5):22-24. 被引量:4
-
7朱开轩.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技优势 为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J].中国高等教育,1991(2):2-9.
-
8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主要数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0(5):61-63.
-
9赵沁平.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03(7):9-12. 被引量:2
-
10扬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在扬办学60周年,合并办学校20周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