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植物杂志》
2001年第4期45-46,共2页
Plants
同被引文献77
-
1余树勋.国外植物园概况[J].世界农业,1980(1):36-40. 被引量:4
-
2周在春.上海植物园规划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1985,9(3):33-37. 被引量:3
-
3刘思跃.华南植物园总体规划[J].中国园林,2004,20(7):25-28. 被引量:4
-
4孟宪民.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5):4-8. 被引量:37
-
5傅微楠.澳大利亚乡土植物荟萃之地:堪培拉国家植物园[J].园林,1993(1):24-24. 被引量:3
-
6张治明.美国阿诺德树木园[J].大自然,1989(4):19-20. 被引量:2
-
7刘先齐,张萃蓉.药用植物园的利用与开发[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4(1):47-47. 被引量:3
-
8李彤,陈鹭声.药用植物园景区规划[J].中国园林,1995,11(2):43-46. 被引量:19
-
9黎盛臣.中国植物园的发展设想[J].植物杂志,1995,22(6):9-10. 被引量:4
-
10胡永红.新世纪植物园的新发展[J].中国园林,2005,21(10):12-18.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3
-
1孟宪民.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5):4-8. 被引量:37
-
2徐忠.从景观和科学的角度探讨景观树种引种工作——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88-6489. 被引量:3
-
3王博,邓丽丽,秦惠珍,韦霄,梁庚云,史艳财.基于文献可视化分析药用植物园建设研究进展[J].园林,2022,39(6):96-10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1
-
1王强,徐昳昀,卢婷,顾冰.植物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例[J].自然博物,2023(1):52-58.
-
2李忠超,陈红锋.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89-193. 被引量:12
-
3李春娇,董丽.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广东园林,2007,29(2):27-30. 被引量:21
-
4李丽娜.北京植物园旅游产品规划[J].四川林勘设计,2007(4):45-48. 被引量:2
-
5吴楠.沈阳市园林植物标本公园植物配置特点及景观特色[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Z1):28-31. 被引量:2
-
6雷维群,董丽.厦门植物园的植物种类及景观特色[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S2):63-66. 被引量:4
-
7钟泰林,石柏林,李根有,金荷仙,叶喜阳.生态型校园式植物园建设实践与理论探讨——以浙江林学院植物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9,31(5):39-44. 被引量:6
-
8李朝仙,杜靖川,孙先凤.论昆明植物园科普旅游开发[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8-32. 被引量:6
-
9严海,陈进,贺赫.公众对植物园功能定位和形象认知的初步调查[J].生物多样性,2010,18(5):516-522. 被引量:9
-
10崔永忠,李昆,孙永玉,张春华.云南省山合欢地理种源变异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98-101. 被引量:3
-
1Tree Garden[J].China Today,1999,48(12):25-25.
-
2孙阜生.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晚二叠世安加拉植物地理区的内部划分[J].古生物学报,1989,28(6):773-785. 被引量:14
-
3文建平.有了质谱技术 才能有蛋白质组学的存在——蛋白质组学泰斗John Yates教授专访[J].生物技术世界,2005(12M):41-43.
-
4李忠东.英国的“丘园”[J].国土绿化,2006(9):44-44.
-
5吉格勒效应[J].小作家选刊(时文素材),2014,0(8):41-41.
-
6纽约植物园春季花卉展[J].中国园林,2005,21(4):79-79.
-
7朱建国.“第一届国际灵长类生物医学研讨会”在昆明圆满结束[J].Zoological Research,2004,25(6):559-559.
-
8唐小为.吉林省豆科植物区系研究[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6(10):111-112.
-
9《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代谢工程”专刊征稿通知[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3):377-377.
-
10《生物工程学报》2010年“代谢工程”专刊征稿通知[J].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9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