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达州市2013年7月四次区域性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利用2013年7月四次区域性暴雨的时空特征,结合能量条件、水汽条件等指标,得出达州7月份的暴雨常在副高偏弱或周期性变化东退时产生,且达州7月份暴雨一般都为A(武都汉中切变型)、B(合作武都或汉中安康切变型)、C(横切变型)三型。水汽条件需要满足850HPA比湿大于15g/kg,700HPA比湿大于9g/kg;大气层结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动力条件较好。
作者
于竹娟
江秀娟
机构地区
达州市气象局
出处
《科技视界》
2013年第27期348-349,共2页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关键词
动力条件
水汽条件
模型
达州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暴雨文集》编委会.暴雨文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4tMl.
2
马晓刚,李月安,李丽光,魏涛,李辑.
K指数和低空急流在暴雨过程中的预报特征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19-19622.
被引量:9
3
王川,李萍云.
2010年陕西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
.陕西气象,2011(4):12-16.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张弘,孙伟.
2003年陕西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J]
.灾害学,2004,19(3):55-61.
被引量:26
2
方建刚,白爱娟,陶建玲,高炬.
2003年陕西秋季连阴雨降水特点及环流条件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4):509-517.
被引量:93
3
李津,王华.
北京城区一次大到暴雨的预报难点分析[J]
.气象,2006,32(2):92-97.
被引量:34
4
倪允琪,周秀骥,张人禾,王鹏云,仪清菊.
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6):690-704.
被引量:81
5
江虹.
2003年淮河暴雨期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成因分析[J]
.暴雨灾害,2007,26(2):118-124.
被引量:25
6
北方暴雨课题技术组.北方暴雨预报专家系统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7
周静亚 成秋影.夏季印度季风环流系统与我国长江上游区域性持续暴雨的关系.气象学报,1987,.
8
《暴雨文集》编委会.暴雨文集[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40-41.
9
矫梅燕.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几个问题[J]
.气象,2007,33(11):3-8.
被引量:67
10
韩宁.
陕西南部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
.陕西气象,2009(2):22-26.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5
1
张宇,张翼,廖慕科,白先达.
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农业灾害研究,2011,1(2):80-82.
被引量:10
2
高菊霞,武麦凤,徐军昶.
陕西两次特强雷电天气过程物理量场对比分析[J]
.陕西气象,2012(4):6-12.
被引量:3
3
沈姣姣,徐虹,李建科,高红燕.
渭河流域2011年9月16—19日致洪暴雨诊断分析[J]
.陕西气象,2012(5):12-17.
被引量:4
4
苏俊辉,史平,胡江波.
2011-07-05汉中区域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J]
.陕西气象,2012(6):1-4.
被引量:2
5
段桂兰,裴玉侠,胡启元.
2011年7月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陕西气象,2012(6):10-15.
被引量:2
6
赵奎锋,胡启元.
秦巴山区东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9-4501.
被引量:2
7
乔前东,王滕飞,郑陶,王月林,管晓惠,陈秀成.
数值预报在县级降水预报中的应用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0):213-214.
被引量:1
8
牛乐田,刘帆,李春娥,王英,朱瑞杰.
陕西中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诊断分析[J]
.陕西气象,2015(5):33-37.
被引量:4
9
喻义军,李小兰,陈军,刘丹丹.
贵州省印江县暴雨特征初步研究[J]
.贵州气象,2016,40(3):49-54.
被引量:2
10
张敏.
2013年7月内蒙古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过程分析[J]
.内蒙古气象,2017(4):8-12.
1
达州气候分析之二[J]
.四川气象,1999,19(4):13-16.
2
汪宝山.
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J]
.四川气象,2003,23(4):11-12.
被引量:4
3
倪雪,王永立.
达州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24(1):61-65.
被引量:5
4
达州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成效显著[J]
.中国地名,2010(7):16-16.
5
赵飞燕,李飞.
遥感技术在农用地缩减统计中的应用[J]
.地理空间信息,2016,14(5):64-66.
被引量:1
6
刘德兵,竺春福,田莹莹.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
.四川地质学报,2014,34(A02):31-35.
被引量:8
7
相秀芳(摘编).
四川达州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开发主战场[J]
.天然气工业,2005,25(12):140-140.
8
罗贵东,王英,唐雪峰.
达州市1960—2009年温度变化特征[J]
.贵州气象,2014,38(1):34-36.
被引量:6
9
川茵,若梦.
构筑铜墙铁壁——记达州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3):15-16.
10
向博.
达州市达县433名群众告别地质灾害危险区[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2):16-16.
科技视界
2013年 第2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