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文化对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影响——以《中国游记》为例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作者
夏迪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
出处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10-112,118,共4页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关键词
《中国游记》
文本中国
误读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9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63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9
1
[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M].秦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于天棉.芥川龙之介文本中的中国情结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
高洁.
“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J]
.中国比较文学,2007(3):88-101.
被引量:12
4
单援朝.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J]
.日本学论坛,2008(2):24-29.
被引量:5
5
许宗元.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4):77-81.
被引量:5
6
王向远.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J]
.国外文学,1998(1):118-123.
被引量:10
7
李雁南.
经典中国与现实中国——近代日本作家中国之行的想象与误读[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1):47-52.
被引量:3
8
王屏.
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J]
.日本学刊,2003(2):33-47.
被引量:25
9
秦刚.
现代中国文坛对芥川龙之介的译介与接受[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246-266.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
29
1
我的命运[J]
.国外文学,1998(3):121-126.
被引量:2
2
胡旭东.
《跳房子》:迟到的馈赠[J]
.国外文学,1998(1):84-87.
被引量:1
3
陆晓光.
日本现代文学偶像的反战先声——读芥川龙之介小说《将军》[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1):85-88.
被引量:4
4
井上秀雄.『古代日本人の外国觀』,学生社,1991年,84頁.
5
片倉穰『日本人のァジァ觀』,明石書店,1998年,25頁,27頁,38頁.
6
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ァジァ』,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162頁,222頁.
7
『新編東洋史辞典』,東京創元社,1986年,629頁.
8
『丸山真男講演録』,第4册、『日本政治思想史』、1964年、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8頁.
9
下中邦彦編.『ァジァ歷史事典』,第7卷、平凡杜,1985年、96-97頁.
10
谷川徹三.「東洋と西洋」,『中央公論』,1939年11—12月,15頁,16頁.
共引文献
63
1
張静.
現代中日の文学観の相違の一考察――芥川龍之介「地獄変」をめぐって[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20(1):207-212.
2
谢银萍.
论《申报》中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叙事[J]
.南大日本学研究,2024(1):37-57.
3
黄宝权.
浅议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7):63-63.
4
查明建.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J]
.中国比较文学,2005(1):40-62.
被引量:49
5
郭翠萍.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渊源及演变轨迹[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60-64.
被引量:2
6
高宁.
论译介学与翻译研究空间的拓展[J]
.中国比较文学,2002(1):91-104.
被引量:12
7
唐琼.
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3):66-69.
被引量:5
8
郭翠萍.
论日本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文化原因[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40-47.
被引量:1
9
刘雅军.
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念的变迁[J]
.史学月刊,2005(10):97-103.
被引量:2
10
刘雅军.
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J]
.历史教学,2005(12):28-3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
1
王向远.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J]
.国外文学,1998(1):118-123.
被引量:10
2
单援朝.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J]
.日本学论坛,2008(2):24-29.
被引量:5
3
姜丽.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之中国“坏话”的全新解读[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1):9-10.
被引量:1
4
骆灿,刘家鑫.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趣味”[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4):58-5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王燕.
芥川龙之介游记中的中国形象[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9(5):82-8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莫韦姝.
留白与完形:芥川龙之介笔下“中国形象”研究重议[J]
.昌吉学院学报,2021(1):88-93.
1
尹源.
罗素与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形象比较[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1):199-203.
2
张婷.
Veni vidi scripsi——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J]
.青年文学家,2011,0(9X):227-228.
3
秦刚.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与《中国游记》[J]
.书品,2006(5):19-28.
4
单援朝.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J]
.日本学论坛,2008(2):24-29.
被引量:5
5
万丽娜.
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09,0(5X):72-72.
6
许宗元.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4):77-81.
被引量:5
7
高洁.
“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J]
.中国比较文学,2007(3):88-101.
被引量:12
8
占才成.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中国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13.
9
焦玲玲.
简析伍尔夫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9-51.
10
黄薇.
破碎的图景 芥川龙之介笔下1921年的中国[J]
.国家人文历史,2012(5):62-65.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