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0年第4期12-14,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5
-
1要兴磊.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5):35-37. 被引量:2
-
2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4):16-21. 被引量:31
-
3陈永明.日本的“素质”养成与个性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1999,29(2):13-15. 被引量:10
-
4刘铁芳.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J].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9,28(2):98-102. 被引量:19
-
5王坤庆.关于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1):26-30.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80
-
1高天明,李永慧.素质教育研究刍议[J].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0):87-91. 被引量:1
-
2贺雨生.关于素质教育定位的哲学思考[J].经济师,2006(6):43-44. 被引量:1
-
3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2):11-14. 被引量:14
-
4班克庆.略谈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堂讨论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21-22.
-
5苏斌.网络发展与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6):148-150. 被引量:1
-
6郭龙华.转型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S2):112-115.
-
7袁朝云.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显性标志与人性化管理[J].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26-28. 被引量:1
-
8粟珍.政治理论课的讨论式教学论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89-90. 被引量:1
-
9郑咏梅,张承安.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与回归[J].求索,2004(9):156-157. 被引量:2
-
10刘志伟,周特跃.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与高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21(6):85-88.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32
-
1庞学光.唯理性教育的局限与完整性教育的构想[J].现代教育论丛,2001(1):1-9. 被引量:10
-
2刘铁芳.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J].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9,28(2):98-102. 被引量:19
-
3李建宇.论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95-98. 被引量:1
-
4李世平.试论素质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4):72-75. 被引量:3
-
5张军.能力本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对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出路的再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9(3):13-17. 被引量:3
-
6陈寒,孙亚蜀.对素质教育理论内核的探讨[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9(1):10-13. 被引量:3
-
7徐金尧.对现代高师院校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24-25. 被引量:26
-
8詹洪波.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毕节师专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初探[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23(1):20-24. 被引量:3
-
9顾春,张会军.中国素质教育百科全书[Z].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
-
10李晖,张金隆,唐勤.基于演化算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19):31-36. 被引量:9
引证文献11
-
1韩俊彦,王立民.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52-55. 被引量:4
-
2秦非.论高校综合考评积分实施细则[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S2):142-144. 被引量:1
-
3张虹.高师素质教育与师范生体育素质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50-52. 被引量:4
-
4赵万宏.素质教育三论[J].呼兰师专学报,2002,18(1):38-39. 被引量:2
-
5唐祺.对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2(8):3-5. 被引量:1
-
6计媛媛.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2):224-225.
-
7郑根权.试析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J].嘉兴学院学报,2001,13(2):87-89. 被引量:2
-
8焦向锋.面向大学生健康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29-230.
-
9梁岚.基于SVM高校学生综合素质预测分析[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8,0(1):36-41.
-
10江峰.从“能力本位”看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J].教育探索,2002(12):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2
-
1梁廷方.谈师范生的体育素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82-83. 被引量:3
-
2刘旺盛,刘文杰.关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思考[J].大学时代(B版),2006(10):56-57.
-
3邱祖民,胡萍,陶秉莹,万金保.学生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化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1):44-46. 被引量:4
-
4何小陆,周茂平.关于构建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2):12-14. 被引量:4
-
5魏成利.人才测评在孚日集团基层管理人员甄选中的应用[J].职业圈,2007(08S):55-56.
-
6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9):129-130. 被引量:15
-
7韩景新,郝伊明,秦建国.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158-159. 被引量:1
-
8马强.师范类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对师范生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6(23):230-230. 被引量:3
-
9韩景新,李小双.大学生素质教育数字化测评及测评信息的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7):143-143.
-
10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18-24. 被引量:21
-
1刘丙元:道德教育权威的重塑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J].小学德育,2011(6):4-4.
-
2孙锦明,谢小连.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及其澄清[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8):9-11. 被引量:2
-
3李飞.让教学经验具有生命力[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43-45. 被引量:2
-
4贺志军.培养大学生自身预防网络成瘾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4):32-34.
-
5钟发全.学名师的两个比方[J].青年教师,2009(4):47-48. 被引量:1
-
6林志文.要“适度”,不要“失度”——文本多元化解读之理性批判[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3(5):4-6.
-
7季薛庆,林永辉.基于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论证式探究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6(9):78-80. 被引量:1
-
8王土荣.《教研学》[J].语文建设,2017(3X).
-
9肖谦.湖湘文化对洋务教育思想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5):14-16.
-
10杨茂庆,何茜.全球化时代下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10,31(5):7-11.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