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识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具有由"新"而"深"的流变倾向。五四时期有意误读的译介倾向在于建构"意识流"的"新"形象,特别是对其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译介呈现出科学主义的表征。进入30年代,"意识流"的译介呈现出误读与理解的双向加深趋势,这既是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压制现代主义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一批具有世界主义眼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异质性文学实验的追求。40年代的"意识流"译介则呈现出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倾向,其作为一种"异质性现代主义文学先锋"的形象也得以建构。这一先锋形象的建立体现了中国现代学者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深入认识,而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也与此紧密相关。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105,共5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意识流’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两度发生之对比研究"(批准号:12ZS0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