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被告人的阅卷权 被引量:7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保障被告人有效行使辩护权的角度看,被告人获得庭前阅卷权无疑是具有正当性的。但从有效追诉犯罪的角度看,赋予被告人阅卷权却可能带来诸如翻供、串供、提供虚假陈述等一系列消极的后果。要真正解决被告人的庭前阅卷权问题,需要对被告人的双重诉讼角色做出重新调整。具体说来,被告人的"辩护者"角色应当得到强化,而被告人的"言词证据提供者"角色则要逐步得到弱化。唯有如此,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被告人也才能从刑事追诉的服从者,走向辩护权的有效行使者。
作者 陈瑞华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Contemporary Law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黄朝义.《刑事诉讼法》,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90页以下.
  • 2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4款.
  • 3陈瑞华等.《法律程序改革的突破与限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以下.
  • 4田文昌、陈瑞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3页以下.
  • 5田文昌,陈瑞华著.《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 6陈瑞华.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法学,2012,26(1):3-11. 被引量:41
  • 7钱列阳,张志勇.被告人的阅卷权不容忽视[J].中国律师,2009(9):27-28. 被引量:17
  • 8田文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进据享有知情权》,http: //www. acla. org. cn/lilunyanjiu/4237. jhtml, 2012年11月15日访问.
  • 9赵蕾.《李庄案辩护:荒诞的各说各话?》,《南方周末》2010年8月12日.
  • 10陈瑞华.《律师独立辩护的限度》,《南方周末》2010年8月19日,法治版.

二级参考文献5

  • 1陈瑞华.《通过程序实现法治(代序言)》,载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2[德]拉德布鲁赫 米健 朱林译.《法学导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 3[美]德肖微茨.《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482页.
  • 4李玉萍.中国法院的量刑程序改革[J].法学家,2010(2):47-55. 被引量:34
  • 5陈瑞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J].中国法学,2010(6):33-47. 被引量:235

同被引文献695

引证文献72

二级引证文献48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