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条件的把握与创建——以延安时期为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考察和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可知,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重要前提,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丰厚土壤,成熟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主体,国际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照和回应的宏大场域。
作者
李振印
机构地区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KS020)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74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件:第1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4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李东朗.
王明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始末[J]
.党史博览,2004,0(6):38-43.
被引量:4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7,928.
9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第285页.
10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胡绳.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J]
.中共党史研究,1998(6):1-2.
被引量:42
2
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129,126.
3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
.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6.
7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248.
9
.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00.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1.
共引文献
749
1
魏祖志.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及经验总结[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4):1-3.
2
黄明哲,刘寿礼.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精神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49-53.
3
江水华.
试论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5):105-106.
4
骆方金.
略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特点[J]
.社会科学家,2000,15(6):77-79.
5
韦健玲.
中共抗日持久战理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影响初探[J]
.社会科学家,2000,15(6):80-83.
6
龚大明.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
.贵州社会科学,2006(3):148-152.
被引量:3
7
贾文彤,黄志辉,洪亮.
体育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4-6.
被引量:9
8
孙绪民.
对当前我国失地农民保护主体的审视与思考[J]
.调研世界,2006(9):9-13.
被引量:10
9
王荣阁,孟轲.
略论抗战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变迁[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38-41.
10
孙绪民,桑爱友.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之考量[J]
.调研世界,2007(7):3-6.
被引量:13
1
葛启安.
浅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4):8-9.
2
黄涛.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解析“与时俱进”[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10.
3
刘致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以苏联为背景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9-12.
4
王永江.
探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原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12.
5
王永江.
试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J]
.社科纵横,2008,23(11):7-9.
6
王永江.
试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J]
.社会科学家,2007,22(4):186-188.
被引量:1
7
贾建梅,舒金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理论渊源探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64-66.
8
张从田.
毛泽东指导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原则及其时代意义[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14(6):11-14.
9
郭文俊.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的背景和原因探析[J]
.新校园(上旬刊),2013(7):19-20.
10
杨军.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J]
.高校理论战线,2007(8):9-13.
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
201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