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河南科技》
2000年第5期18-18,共1页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5
1 缪新德,徐国庆,陈情华,赵晗.GCr15钢中大颗粒夹杂(DS类)的生成原因分析[J] .炼钢,2007,23(2):21-24. 被引量:22
2 姜敏,王昆鹏,侯泽旺,王新华.低氧特殊钢中大尺寸DS类夹杂物生成机理[J] .工程科学学报,2016,38(6):780-786. 被引量:21
3 刘佳伟,岳峰,王子健.100t BOF-LF-RH-CC流程冶炼GCr15轴承钢非金属夹杂的演变[J] .特殊钢,2017,38(3):61-65. 被引量:10
4 刘明,柯晓涛,邓通武,陈小龙,程书文,李叙生,蒲学坤.120t转炉-LF-RH-CC流程生产GCr15轴承钢的工艺和冶金质量[J] .特殊钢,2009,30(3):38-39. 被引量:5
5 徐迎铁,陈兆平,杨宝权.轴承钢Ds类大颗粒夹杂物研究[J] .炼钢,2016,32(4):49-53.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22
1 吴华杰,包燕平,岳峰,田新中,薛正学,艾新港,贾楠.RH真空处理GCr15轴承钢中全氧及显微夹杂物的行为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1(S1):121-124. 被引量:12
2 刘剑辉,朱荣,林腾昌,闵兴海,曲素君,庞宗旭,白静.EAF-LF(VD)-VT工艺生产曲拐用钢S34MnV的洁净度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1(S1):135-140. 被引量:4
3 于平,陈伟庆,冯军,郁昕,王昌生.高碱度渣精炼对轴承钢夹杂物的影响[J] .特殊钢,2004,25(4):41-43. 被引量:12
4 于平,陈伟庆,冯军,郁昕.高碱度渣精炼的轴承钢中夹杂物研究[J] .钢铁,2004,39(7):20-23. 被引量:36
5 缪新德,徐国庆,陈情华,赵晗.GCr15钢中大颗粒夹杂(DS类)的生成原因分析[J] .炼钢,2007,23(2):21-24. 被引量:22
6 缪新德,于春梅,石超民,杜建峰,朱惠刚,成国光.轴承钢中钙铝酸盐夹杂物的形成及控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29(8):771-775. 被引量:35
7 李代锺.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 于春梅 缪新德 石超民 等.轴承钢中镁铝尖晶石夹杂物行为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27:37-37.
9 2 Mizuno K,Todoroki H,Noda M and Tohge T. Effects of Al and Ca in ferrosilicon alloys for deoxidation on inclusion composition in type 304 stainless steel[J]. Iron & Steelmaker, 2001 (8) :93.
10 大冶钢厂.滚珠轴承钢点状研究[C]//轴承钢冶金专业会议文集,太原:太原钢铁公司,1973.
共引文献62
1 刘兵,吕安明,刘利,梁艳,刘超群.锅炉管用钢12Cr1MoV生产实践[J] .中国冶金,2015,25(4):49-51. 被引量:5
2 孙菲,王丹,吴晓东.轴承钢冶炼过程夹杂物行为及其来源的分析[J] .江西冶金,2009,29(6):5-10.
3 陈爱梅.120 t BOF-LF-VD-CC工艺生产GCr15轴承钢的氧含量控制[J] .特殊钢,2012,33(5):43-44. 被引量:1
4 张明博,李俊国,马红强.组分含量对CaO-MgO-SiO_2-Al_2O_3四元精炼渣系黏度的影响[J] .特殊钢,2013,34(2):28-31. 被引量:14
5 介瑞华,李海,王文培,王春燕,杨仁强.低碳铝镇静钢QD08夹渣缺陷分析与控制[J] .连铸,2018,43(6):67-70. 被引量:3
6 陈然,陈兆平,徐迎铁,周灿栋,疏达.轴承钢夹杂物行为的原位观察[J] .钢铁研究学报,2015,27(12):48-53. 被引量:11
7 蒋晨旭,岳峰,刘建,李瑛,李彬,马忠存.90t BOF-LF-VD工艺冶炼GCr15轴承钢的氧化物夹杂变化行为[J] .特殊钢,2016,37(1):5-8. 被引量:6
8 姜敏,王昆鹏,侯泽旺,王新华.低氧特殊钢中大尺寸DS类夹杂物生成机理[J] .工程科学学报,2016,38(6):780-786. 被引量:21
9 徐迎铁,陈兆平,杨宝权.轴承钢Ds类大颗粒夹杂物研究[J] .炼钢,2016,32(4):49-53. 被引量:31
10 卢彩玲,李继文,黎才庆.LD-LF-RH工艺冶炼GCr15轴承钢调铝工艺对钢中氧含量与夹杂物的影响[J] .铸造,2017,66(3):277-281.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2
1 李彦岭.甜玉米的种类、营养特点、开发利用和高产栽培技术[J]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9-40. 被引量:3
2 李贵明,钟惠芳.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其主要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1993,20(3):19-21. 被引量:11
3 潘大仁,林德波.不同播期超甜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初步研究[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27(4):402-404. 被引量:19
4 张旭林,叶锦锐,王鸿昌,古汉明,王燕君,黄联华.美国金艮超甜玉米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1998,25(6):10-10. 被引量:3
5 党选民,李建国.菜用玉米的特性及其开发利用途径[J] .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3):152-153. 被引量:5
6 林国华,张德华.甜玉米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2000,31(2):31-32. 被引量:3
7 禹玉华,梁承邺,段俊,王子明,叶锦瑞,张旭林,王鸿昌.超甜玉米新品种灰色关联综合评估初探[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1):75-80. 被引量:20
8 程伟东,覃兰秋,谢太理.不同来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比较鉴定[J] .广西农业科学,2001,32(2):64-66. 被引量:3
9 郑洪建,顾卫红,张燕,王宏争.甜玉米研究现状及发展[J] .上海蔬菜,2001(2):12-12. 被引量:29
10 禹玉华,梁承邺,段俊,叶锦瑞,张旭林,王鸿昌,王燕君,古汉明.外引超甜玉米品种试种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2001,28(2):20-2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27
1 王晓明,宋占平,张璧,乐素菊,曾慕衡,王爱民.超甜玉米鲜穗等级标准研究[J] .玉米科学,2004,12(4):102-105. 被引量:9
2 王晓明,曾慕衡,乐素菊.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含糖量的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56-60. 被引量:9
3 王晓明,谢振文,曾慕衡,乐素菊.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9):1931-1936. 被引量:24
4 祁新,姜硕,曹丽娟,韩蕾,王玉兰.超甜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136-138. 被引量:17
5 沈雪芳,郑洪建,张璧,侯根宝.我国甜玉米育种和生产现状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112-116. 被引量:26
6 黄绍力,谢伟平,沈火林.广东省甜玉米和糯玉米品种现状及市场需求[J] .中国蔬菜,2006(9):38-40. 被引量:13
7 韩福光,郑锦荣.9个国外血缘超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测定与分析[J] .玉米科学,2006,14(6):54-58. 被引量:10
8 乐素菊,王晓明,曾慕衡,蔡文华.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1):41-43. 被引量:11
9 赵守光.超甜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12):14-16. 被引量:6
10 曾慕衡,乐素菊,王晓明.超甜玉米花期性状的遗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12-10814.
1 张和义.青花菜高产优质栽培[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9(2):20-23.
2 刘玉荣.蔬菜栽培与钾肥[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17-17.
3 冯奕玺.菠萝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经验[J] .云南热作科技,1997,20(3):42-44.
4 冯奕玺.菠萝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经验[J] .热带作物科技,1997(3):55-57.
5 税天有.葡萄高产优质栽培[J] .云南农业科技,1993(6):25-25.
6 张轩.无籽西瓜高产优质栽培管理六措施[J] .农村科技开发,2002(5):12-13.
7 赵琳.啤酒大麦高产优质栽培措施[J] .科技园地,1996(1):17-17.
8 陈红梅,黄锡栋.香蕉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初探[J] .福建热作科技,2001,26(4):16-16. 被引量:1
9 陈范一.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益综合技术探讨[J] .广东茶叶,1993(2):40-44.
10 刘会武,刘和健.梨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探[J] .安徽林业科技,1996(2):13-1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