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十大问题的思考(上)
参考文献9
-
1张海东,柴哲彬.新社会阶层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人民论坛,2020(10):104-105. 被引量:8
-
2孙涛.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治理问题论析[J].理论导刊,2019(3):33-38. 被引量:6
-
3宋贵伦.不断深化对加强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的认识与实践[J].社会治理,2017,0(8):38-42. 被引量:2
-
4张林江.新的社会阶层兴起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70-80. 被引量:15
-
5刘洋.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的效应分析及建设路径——以天津市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4):76-81. 被引量:4
-
6秦广强,张美玲.“类聚群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多元构成及其多维政治取向[J].社会,2019,39(2):107-132. 被引量:19
-
7张静.个人与组织:中国社会结构的隐形变化[J].探索与争鸣,2019(6):13-16. 被引量:13
-
8廉思,冯丹,芦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6-63. 被引量:51
-
9李春玲.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63-69. 被引量:54
二级参考文献66
-
1邓辉.日本和新加坡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与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2):38-41. 被引量:4
-
2张宛丽,李炜,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00-107. 被引量:44
-
3陈龙彪.政治取向的构成要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6-17. 被引量:7
-
4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2):63-65. 被引量:33
-
5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3):52-81. 被引量:252
-
6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6):90-111. 被引量:85
-
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J].天津社会科学,2006(2):60-66. 被引量:42
-
8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被引量:188
-
9李路路,李升.“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6):15-37. 被引量:59
-
10再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央统战部“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2015-10-9.
共引文献134
-
1吕芳,檀阳.制造联结:基层的双重组织化与公共资源配置——以S市“民生微实事”项目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1(5):23-30. 被引量:8
-
2王佳楠.消费社会下引导型设计范式研究[J].工业设计研究,2020(1).
-
3高敏.关于新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19-24.
-
4张海东,杨城晨.新社会阶层:理论溯源与中国经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42-152. 被引量:11
-
5王星,魏心怡.社会转型进程中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身份认同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53-161. 被引量:3
-
6廉思,周媛.文化新阶层的群体特征、社会功能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的实证调研[J].中国青年研究,2019(1):93-99. 被引量:7
-
7韩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消费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亚阶层、职业期待与消费认知的角度[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5):53-58. 被引量:10
-
8李春玲.新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63-69. 被引量:54
-
9孙秀林,施润华.逃离大都市:上海新社会阶层离沪意愿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2):1-7. 被引量:6
-
10吴义东,王先柱.青年群体住房租买选择及其购房压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8,0(4):13-21. 被引量: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