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雅安与茶马古道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它在"茶马互市"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作为蜀茶的主要产地,雅安自唐宋以来,一直发挥着汉藏文化交流的天路作用,为藏族同胞发明了人工发酵的边茶。
作者
江玉祥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82,共10页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关键词
雅安
茶马古道
蜀茶
边茶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F326.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28
1
江玉祥.《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读陆羽〈茶经〉札记之一》[J].农业考古,1996,.
2
[日]村井康彦:《茶文化史》第一章第一节,岩波书店,1979年.
3
村井康彦,王建.
东亚茶区的半月形分布[J]
.农业考古,1991(2):246-248.
被引量:1
4
姚公骞.
北面斋茶话[J]
.农业考古,1992(2):29-31.
被引量:2
5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载南北士人关于茗饮和酪浆优劣之争.
6
江应樑.《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96-108页.
7
郭伯南.
茶话十题(续)[J]
.农业考古,1992(2):32-35.
被引量:1
8
向达.《蛮书校注》[M].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页.
9
苏轼《试院煎茶》.(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八,第370~371页,中华书局,1982年.
10
苏辙《和子瞻煎茶》.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八五二,第987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共引文献
16
1
黄景忠.
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简评傣族第一诗王《乌沙巴罗》[J]
.民族文学研究,2002,20(2):77-80.
被引量:1
2
王笛.
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
.历史研究,2001(5):41-53.
被引量:67
3
何平.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J]
.广西民族研究,2005(2):134-143.
被引量:16
4
何平.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
.民族研究,2006(5):85-93.
被引量:16
5
潘汁.
阿洪王国的历史与变迁——印度东北部侗台语民族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2007(1):145-153.
被引量:4
6
刘洋.
“云和”考[J]
.音乐研究,2008(4):45-56.
7
赵心愚.
唐贞元铁桥之战后滇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变化——兼及唐代藏彝走廊南端民族迁徙的原因[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8-64.
被引量:3
8
万永林,谷跃娟.
南诏的守土措施与中国西南疆域的稳定与发展[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18(3):49-54.
被引量:1
9
郭声波,鲁延召.
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24(1):38-52.
被引量:2
10
吴云.
经济因素与傣族重要历史法律制度[J]
.经济问题探索,2010(8):174-178.
同被引文献
39
1
宋俊华.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
.文化遗产,2012(1):1-5.
被引量:134
2
王忠.
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經济文化交流[J]
.历史研究,1965(5):53-60.
被引量:11
3
庞琳.
元代入藏驿道考述[J]
.西藏研究,1999(4):48-53.
被引量:11
4
巩志.
宋徽宗与建茶[J]
.农业考古,1999(4):188-189.
被引量:4
5
吕维新.
宋代茶马贸易[J]
.农业考古,1998(2):194-197.
被引量:8
6
汪国权.
江洲白司马 庐山“别茶人”[J]
.农业考古,1998(4):163-167.
被引量:1
7
鲁子健.
清代藏汉边茶贸易新探[J]
.中国藏学,1990(3):50-60.
被引量:16
8
胡长春,龙晨红,真理.
从明代茶书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J]
.农业考古,2004(2):119-123.
被引量:5
9
措吉.
《格萨尔》中的茶文化[J]
.西藏研究,2004(4):52-60.
被引量:14
10
刘勤晋.
川藏茶路万里行[J]
.中国茶叶,2005,27(6):45-4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6
1
曾筱.
“一带一路”背景下雅安茶马文化艺术传播路径研究[J]
.工业设计研究,2020(1).
2
李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衍生产品开发——基于传承与传播的探讨[J]
.四川戏剧,2019(11):93-96.
被引量:14
3
彭君华,刘洪利,谭琼.
西藏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中国茶叶,2021,43(5):71-75.
被引量:3
4
先巴,马露月.
以茶为媒:青藏地区同中原王朝的交往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6):170-173.
被引量:1
5
杨瑞,李佳.
黑茶情景茶艺设计要领及例证——以雅安边茶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22(16):127-129.
6
罗峰.
浅谈中国茶文化内涵——以雅安茶为例[J]
.福建茶叶,2023,45(6):178-18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高菲,刘家齐.
“新文创”语境下《王者荣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传播[J]
.传媒论坛,2024,7(1):83-86.
被引量:1
2
吴永慧.
基于虚拟现实三维动画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225-226.
被引量:6
3
魏松.
互联网+非遗技艺生产性保护浅谈[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10):298-298.
被引量:1
4
陈浩南,李孝娅,李滔,陈烨,陈俊豪,李沁雪,佘程程.
“互联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发展——以汉绣为例[J]
.纺织报告,2021,40(4):37-39.
被引量:1
5
罗静,张瑛.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的相关思考[J]
.西藏科技,2021(5):35-36.
6
吴迎春.
文旅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手段研究[J]
.东南传播,2021(4):95-97.
被引量:2
7
周致欣,刘安琪.
文化创意语境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发展研究[J]
.包装工程,2022,43(6):282-287.
被引量:9
8
李思涵.
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2(5):102-104.
被引量:3
9
吕涛.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侗寨五娘”民族文创品牌开发与探讨[J]
.文化产业,2022(13):128-130.
被引量:2
10
谢冰清,李来斌,颜灿威,隆青泉.
生产性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与活化路径探析——以福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为例[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2,20(5):481-485.
被引量:2
1
王相伟.
川藏边茶马贸易的历史作用及影响[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4):15-16.
被引量:1
2
杨绍淮.
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J]
.中华文化论坛,2005(2):52-58.
被引量:8
3
汪启明.
蜀茶与古蜀语[J]
.文史杂志,2009(6):46-50.
被引量:2
4
汪启明,谢芳琳.
再说蜀茶与古蜀语[J]
.文史杂志,2010(2):56-60.
被引量:1
5
刘勤晋.
川藏茶路万里行[J]
.中国茶叶,2005,27(6):45-46.
被引量:2
6
冯智.
清代拉萨札什城兵营历史考略[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37-42.
被引量:10
7
沈海滨.
茶马古道上的古镇[J]
.寻根,2014,0(3):64-69.
被引量:1
8
宋家乐.
述论川藏茶马古道的门户—邛崃[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31(1):35-37.
9
石涛,李欢.
晚清川藏南路边茶探析[J]
.清史研究,2012(4):63-72.
被引量:8
10
杨娅,沙志辉.
南路边茶研究综述[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2):37-42.
被引量:2
四川文物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