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吉林省玉米生产田叶斑病的发生种类,对近年来发病较重的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表现症状、发病规律进行简述,并探讨了玉米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作者
于明彦
徐国良
李淑华
任军
代玉仙
刘小丹
才卓
机构地区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出处
《现代化农业》
2011年第11期51-53,共3页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关键词
玉米
叶斑病
综合防治
分类号
S435.1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2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1
孙艳梅,李莉,陈殿元,等.吉林玉米有害生物原色图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0.
2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苏前富,韩成伟,王巍巍,李红,宋淑云,张伟,刘影,晋齐鸣.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J]
.玉米科学,2009,17(6):121-123.
被引量:15
4
苏前富,张伟,宋淑云,晋齐鸣,李红,张欣芳,隋晶.
2007年吉林省玉米主要病害调查及其发生趋势预测[J]
.玉米科学,2008,16(5):135-137.
被引量:17
5
宿子泉,王丽英,于明彦.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
.农业与技术,2008,28(6):59-6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晋齐鸣,骈跃斌,宋淑云,李红,沙洪林,张伟.
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355-359.
被引量:16
2
任金平,庞志超,吴新兰,张秀文,刘煜才.
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J]
.吉林农业科学,1994,19(2):37-41.
被引量:16
3
王桂清,高增贵,唐树戈,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2005,35(2):187-189.
被引量:18
4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20(3):94-99.
被引量:11
5
王桂清,陈捷.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被引量:11
6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2):123-126.
被引量:44
7
王晓鸣 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26.
8
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周旭东,王富成,贾振宇.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
.玉米科学,2008,16(3):121-122.
被引量:6
9
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孙志超,李淑华.
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
.玉米科学,2008,16(5):37-41.
被引量:11
10
苏前富,张伟,宋淑云,晋齐鸣,李红,张欣芳,隋晶.
2007年吉林省玉米主要病害调查及其发生趋势预测[J]
.玉米科学,2008,16(5):135-137.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62
1
马莹莹,贾娇,苏前富,孟玲敏,高洁,晋齐鸣.
玉米抵御玉蜀黍尾孢菌侵入的生理机制[J]
.植物保护学报,2015,42(3):340-346.
被引量:9
2
李建阳.
西方国家种业管理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种子科技,2006,24(4):35-36.
被引量:1
3
焦仁海,王绍萍,孙发明,刘文国,刘兴贰,徐艳荣.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的分析与归纳[J]
.玉米科学,2006,14(1):21-25.
被引量:25
4
刘文国,王绍萍,焦仁海.
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J]
.玉米科学,2006,14(1):26-29.
被引量:19
5
田齐建,乔治军,孙贵臣,畅建武,田国祥.
高产高淀粉多抗玉米杂交种品玉3号的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2006,14(B07):60-61.
6
唐海涛,林勇,叶国成,陈宛秋,张彪.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综合评价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1):48-52.
被引量:25
7
赵艳霞.
高产玉米新品种青单1号的选育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10-11.
8
余桂容,徐利远,杜文平,王一,周家华,彭朝云,钟昌松.
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科源玉6号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玉米科学,2007,15(B09):20-22.
9
孙德全,李绥艳,马延华,林红,潘丽艳.
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黑育1号的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B09):30-31.
10
樊智翔,安伟,马海林,杨振兴,王计虎,姜庆国.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晋单54的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2007,15(B09):43-4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47
1
王景山.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玉米科学,2004,12(z1):114-114.
被引量:11
2
郭庆海.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J]
.玉米科学,2010,18(1):139-145.
被引量:71
3
张欣芳,苏前富,宋淑云,杜俊岐,刘影,张伟,李红,晋齐鸣.
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的致病性分化与RAPD分析[J]
.玉米科学,2010,18(6):122-126.
被引量:6
4
李富华,叶华智,王玉涛,熊绵平.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4,12(2):97-101.
被引量:22
5
沈军,韩善收,唐单,胡必中.
玉米条纹矮缩病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2005(1):26-26.
被引量:1
6
李玥仁,商鸿生,胡必德.
陕西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3,20(1):90-90.
被引量:9
7
郑俊强,高增贵,庄敬华,陈捷.
玉米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13(1):111-114.
被引量:19
8
崔迪,王继华,陈捷,王海洋,赵阳国.
链格孢属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1(4):87-91.
被引量:36
9
赵来顺,田学军,李玉琴,张志铭.
玉米黄斑病研究Ⅰ·病原菌鉴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2):43-45.
被引量:31
10
梅丽艳,李志勇.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力分化测定[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B08):57-5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谢伟烈,郑卓辉,谢艳华,曹学文.
广州地区甜玉米病害防控技术规程[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80-81.
被引量:3
2
王媛媛,刘彬,周园园,朱晓峰,高增贵,陈立杰.
玉米链格孢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离体活性筛选[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46(5):538-542.
被引量:12
3
代玉立,甘林,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陈福如,杨秀娟.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J]
.福建农业学报,2017,32(12):1341-1349.
被引量:4
4
王杰,王海春,祁鹤兴,刘欣悦,常建萍,杜雪花,芦光新.
青海省民和县青贮玉米叶斑病及其病原调查初报[J]
.植物医学,2023,2(1):44-4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赵丽蓉,张明远,张华为,牛永春,芦光新,邓晖.
分离自我国北方玉米叶斑的链格孢和弯孢属真菌[J]
.植物病理学报,2023,53(3):508-513.
2
王彩霞,李兴红,魏艳敏,燕继晔,王勇,张玮.
引起葡萄叶斑病的链格孢种类的初步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2019,46(1):175-183.
被引量:17
3
王勇,周雪梅,盛洁,宋策,陈龙,陈典.
洋葱紫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北方园艺,2016(23):111-116.
被引量:2
4
尉文彬,许雅慧,李金生,李军,武玉环.
张家口市鲜食玉米病害调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J]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34(1):46-49.
被引量:3
5
李鹏,陈丹.
大豆黑斑病诊断及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17(7):36-36.
被引量:1
6
张丹华,张红楠,吴頔,梁国鲁.
重庆地区枇杷叶斑病病原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室内筛选[J]
.中国南方果树,2017,46(4):102-106.
被引量:6
7
罗映鹏,练惠通,车姚兴,黄健辉.
甜玉米叶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
.惠州学院学报,2017,37(6):12-14.
被引量:4
8
张贺,秦斌华,胡高旗,漆艳香,刘晓妹,杨石有,蒲金基.
杧果链格孢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2018,47(3):73-76.
被引量:5
9
黎妍妍,杨涛,贾欣欣,郑露,黄俊斌,许汝冰,周鹏,李锡宏.
湖北省烟草赤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2):27-31.
被引量:7
10
蔡吉苗,时涛,李超萍,王国芬,陆翠梅,黄贵修.
中国木薯白点病发生调查及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130-138.
被引量:5
1
肖悦岩.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农资,2011(30):22-22.
2
王凤娟,邓仰勇.
玉米病害加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农村科技开发,2004(9):24-25.
被引量:3
3
郑明祥,胡盛根,胡务义.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治试验[J]
.植物医生,1997(4):29-30.
被引量:1
4
韩平.
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河北农机,2010(6):30-31.
5
张小飞,邹成佳,李晓,崔丽娜.
玉米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2015(5):42-42.
被引量:1
6
魏淑梅.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乡村科技,2016,7(12):82-82.
7
李红,晋齐鸣,孟灵敏,苏前富,张伟,赵振伟,谢江波,王立新,隋晶.
东北春玉米区主推玉米品种抗玉米叶斑病鉴定与评价[J]
.吉林农业科学,2012,37(6):39-41.
被引量:10
8
屈丹文.
玉米叶斑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2010,27(9):1166-1166.
9
沈国顺.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
.农家参谋,2011(6):12-12.
被引量:1
10
郑庆伟.
预计辽宁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为中等偏重发生[J]
.农药市场信息,2016,0(10):66-66.
现代化农业
2011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