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最早是由Haberlandt用Lamiumaldum和TraolescantiaOhiensis的叶肉及表皮在人工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开始,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广义的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离体部分如根尖、茎尖?..
作者
赵兰鸽
蒋辉
杨力
朱国庆
机构地区
四川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
雅安地区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四川农业科技》
1999年第5期32-33,共2页
Sichu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马铃薯
植物检疫
花药培养
国外引种
凉山州
甘薯病毒病
无病毒植株
种质资源
四川省
分类号
S336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2
同被引文献
29
1
包英华.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J]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2):26-29.
被引量:4
2
邵宏波,初立业,历彩虹.
花卉园艺植物快速繁殖研究现状(Ⅰ)[J]
.植物杂志,1994,21(2):20-21.
被引量:12
3
杨柏云,杨慧琴,蔡奇英,管毕财,罗丽萍.
龙牙百合体细胞胚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29(6):536-539.
被引量:16
4
高霞.
三类观赏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2006(1):12-13.
被引量:6
5
景艳莉,周蕴薇,张金玉,郑岩.
精粹百合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6):46-47.
被引量:11
6
乔永旭,陈超,张永平,田立民,高艳彬.
东方百合“索邦”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7-69.
被引量:17
7
解继明.百合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3):41-41.
8
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8.
9
张永平,乔永旭,陈超,李艳梅,赵端端.
东方百合索邦的组织培养及鳞茎快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7,35(5):120-122.
被引量:16
10
姜春华.
西伯利亚百合鳞片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J]
.甘肃农业,2008(6):88-9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4
1
高霞.
三类观赏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2006(1):12-13.
被引量:6
2
蒲秀琴,薛寒青.
百合组培苗移栽前的壮苗技术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2007(1):59-60.
被引量:9
3
胡彦,赵艳.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S1):130-134.
被引量:65
4
张晨,张美恒,樊金萍.
东方百合元帅“Acapulco”的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J]
.作物杂志,2011(3):60-6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82
1
徐丽萍,唐道城,马晶晶.
青海细叶百合鳞片诱导培养基筛选[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64-66.
被引量:2
2
周国飞,刘家忠.
非洲菊外植体褐变相关因子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28-33.
被引量:1
3
王秀丽,杨煜,徐平丽,李爱琴,单雷.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05,37(3):78-80.
被引量:26
4
黄萍,马朝宏,颜谦.
甘薯脱毒苗扩繁中污染的发生与防治[J]
.农技服务,2010,27(12):1588-1589.
5
李培夫,李万云.
细胞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83-86.
被引量:10
6
刘健,于元杰.
果桑离体组织培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891-3892.
被引量:8
7
王小敏,李维林,赵志强,粱呈元,房海灵.
不同培养条件对薄荷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的影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5(3):51-54.
被引量:21
8
张向前,陈宗礼,齐向英,白泽,牛延宏.
枣树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08-2910.
被引量:6
9
姚洪军,罗晓芳.
植物组培材料酚类物质HPLC特性及其与褐变的关系[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11-113.
被引量:4
10
吴迪,关录凡,王秋玉.
杂种山杨玻璃化苗内源激素含量研究[J]
.林业科学,2007,43(10):127-129.
被引量:6
1
霍茂林.
马铃薯微型种薯方法[J]
.种子科技,1991,0(3):40-40.
2
徐泽凌,陈复旦,毛碧增.
印度梨形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J]
.浙江农业科学,2013,54(11):1505-1508.
被引量:8
3
马铃薯种薯生产协作组.
介绍马铃薯脱病毒种薯生产[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6(5):30-33.
4
董新玉,谢凤琦,张金莲,王军.
甘薯组培苗简易生产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2015(2):32-32.
被引量:1
5
许传俊,黄珺梅,曾碧玉,许文江.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18-1320.
被引量:24
6
陶国清,殷蔚薏,宫国璞.
马铃薯茎尖培养和无病毒植株繁殖贮存技术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5,6(5):25-29.
被引量:1
7
陈庆宽.
棉花枯萎镰刀菌活性测定[J]
.新疆农业科技,2012(3):20-21.
被引量:1
8
陈永勤,易飞,王绍柏.
天麻离体培养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3):257-259.
被引量:4
9
袁军海.
我国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3):48-50.
被引量:1
10
王辉,杨志荣,朱文,刘世贵.
龟蜡蚧病原真菌的分离及应用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4):345-349.
被引量:4
四川农业科技
199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