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台县小寺村缺水,多少年来,这里的农民在人均一亩多的土地上刨食,"种在地收在天,天不下雨干瞪眼",辛苦一年,只能混个肚饱。面对这种现状,党支部书记殷万虎下决心,无论如何,也得给群众找水。他的这一提议得到支部一班人的赞同。1990年,全村党员干部筹资5万多元,带领群众兴修高标准提闸16座,衬砌斗渠3条,打井44眼,并架通了农电线路。当第一眼井喷出清澈的水时,人们给支部一班人打了个满分。有了水作保证,村支部又把目光投向科技推广和应用上。他们请来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并带上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取经,农作物种植有了新起色。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党支部一班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光靠种粮食只能装满"粮袋子",富不了"钱袋子"。于是决定要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挖掘潜力,走农工商并举的路子。村上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多方扶持发展第三产业。曾有"豆腐坊、担担手、萝儿匠"优势的小寺村农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家家拿出一本致富经:手工编织、豆腐加工、农产品销售、劳务输出、机械维修,全村有260多农户从事二、三产业,占了全村农户的80%。仅去年,全村工副业收入就达288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33%。几年前,当本乡八一村的温室蔬菜走俏市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