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被引量:
7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最适宜的模式。本文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提法进行了辨析。
作者
李志强
匡维
机构地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出处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模式
教学模式
分类号
G710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2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543
同被引文献
305
引证文献
73
二级引证文献
194
参考文献
17
1
包红霞.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9(8):24-25.
被引量:12
2
王丽华.
如何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J]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6-117.
被引量:10
3
陈耀庭,林文杰.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机制——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98-100.
被引量:4
4
王前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0):20-22.
被引量:220
5
孙芳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7-10.
被引量:6
6
孔东阳.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90-91.
被引量:5
7
莫运国.
产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选择[J]
.中国轻工教育,2009,12(3):78-80.
被引量:6
8
赵存明,沈斐敏.
构建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5-7.
被引量:6
9
陶红林.
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69-72.
被引量:40
10
王亭.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方案与探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23-2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42
1
葛秀芬.
高职企业联姻共同培养订单式人才[J]
.矿山机械,2005,33(2):124-124.
被引量:1
2
壮国桢.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优势、难点与突破[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3(4):94-97.
被引量:39
3
万平.
高职“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06,22(04S):18-20.
被引量:19
4
张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6,26(6):39-40.
被引量:8
5
竹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J]
.职业技术,2006(15):59-60.
被引量:4
6
冯伟国,徐静镠,姜红.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6(23):30-31.
被引量:61
7
陈解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2006(8):22-24.
被引量:181
8
袁军堂,李晓梅,刘伯涵.
校企合作探索“4+X+1”军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0):45-46.
被引量:8
9
逄晓娟.
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6(33):158-159.
被引量:10
10
李谟树,张钟,覃岭,周华.
数控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80-83.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
543
1
李大云,王昶.
产学合作推动珠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123-124.
被引量:1
2
贾秀花,李晓坤.
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实用性价值的有效途径[J]
.商场现代化,2008(20):385-385.
3
林文超.
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08(10):166-167.
被引量:2
4
胡黄卿,陈菲莉.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硅谷,2008,1(11):136-137.
被引量:20
5
韩慧萍,范群英,包艳宇.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新模式[J]
.时代文学,2008(8):197-197.
被引量:1
6
庄中霞,裘汉琦,胡建平.
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议[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7-9.
被引量:6
7
杨频.
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文教资料,2005(24):21-22.
被引量:3
8
员莹,董雪峰.
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26-27.
9
张迪.
高职高专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建议[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7-9.
被引量:3
10
许新.
把握高职特色,培养会计人才[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4-15.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305
1
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张启鸿.
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11.
被引量:60
2
杨桂芳.
试论丽江旅游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J]
.旅游学刊,2003,18(S1):111-114.
被引量:2
3
饶雪梅.
关于构建高职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
.旅游学刊,2003,18(S1):96-98.
被引量:19
4
郭松.
加强现场管理 打造工厂化的实训室[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S1):233-234.
被引量:1
5
危莹,高电玻.
高校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研究[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20(3):62-64.
被引量:8
6
胡志勇.
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J]
.财会通讯(下),2011(10):63-66.
被引量:6
7
王鹏程,万春梅,代春萍.
媒体关注类案件在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6):100-103.
被引量:2
8
黄冬梅,汤天啊.
基于“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0(S1):68-69.
被引量:8
9
王立升.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4):6-7.
被引量:3
10
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8):15-18.
被引量:121
引证文献
73
1
施剑凡.
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
.科技信息,2011(15):184-184.
被引量:8
2
滕琴,徐玲.
眼视光技术专业眼镜验光员(高级/三级)校企合作项目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2(5):165-167.
3
付达杰.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分析与发展策略[J]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06-108.
被引量:4
4
王爱国.
基于工学结合、多轮循环的高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4):97-101.
被引量:10
5
何玉华.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2(9):14-15.
被引量:1
6
李晓峰,李祥英.
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广东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8(27):25-28.
被引量:7
7
顾准.
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
.职教论坛,2012,28(29):13-15.
被引量:21
8
王家团.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1-5.
9
张春雨,胡凡玮.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集成》课程中的应用[J]
.信息通信,2013,26(3):269-269.
10
马小玲.
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武夷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30-3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194
1
颜英.
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20):143-145.
2
刘文龙,刘熙.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1):33-34.
被引量:2
3
曾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探析[J]
.科教导刊,2019,0(35):80-81.
被引量:2
4
马艳华.
关于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新商务周刊,2019,0(14):82-82.
5
彭艳娟.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神州,2014(6):96-96.
6
王媛.
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前景[J]
.中国化工贸易,2012,4(4):28-28.
7
张国政,周元枝,刘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2):115-118.
被引量:6
8
凌守兴,陈福明.
高职“实务·实训·实战”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4):42-45.
被引量:9
9
胡春艳,朱莉莉.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新通信,2013,15(12):29-29.
被引量:2
10
刘佩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创新路径与实践——以贵港职业学院为例[J]
.大江周刊(论坛),2013(7):104-105.
1
刘伟,薛文琦.
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式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
.吉林教育(综合),2012,0(12S):35-35.
2
李国晓,叶合平,郑永有,朱迅德,叶德云.
“双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3):44-46.
被引量:3
3
熊英,靳平.
浅谈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现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1-212.
被引量:3
4
聂勋伟,钟勤.
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6):106-109.
被引量:2
5
张健.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0(3):26-28.
被引量:16
6
张健.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
.成才之路,2015,0(12):10-11.
7
夏梓祥,李江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成及特征[J]
.农业教育研究,2006(2):13-15.
被引量:20
8
张欣艳.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3(9):68-70.
被引量:3
9
刘峰.
五年制高职园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
.福建农业,2014,0(8):195-196.
10
彭烨,陆素菊.
关于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综述[J]
.职教通讯,2010(7):32-37.
被引量:10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