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促进意义探究
被引量:6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5-348,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二级参考文献5
-
1张文建.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J].学术月刊,2001,33(10):91-95. 被引量:16
-
2李坚.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J].企业经济,2007,26(5):91-93. 被引量:20
-
3周正明.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迪庆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7,19(6):104-107. 被引量:8
-
4吴琼莉,郑四渭.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思考[J].中国物价,2007(12):58-61. 被引量:17
-
5陈海鹰,李洁琼,王铄.浅谈如何以乡村旅游促进我国农村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155-158. 被引量:6
共引文献20
-
1修诚明,于海涵,盖旭,张佳佳,卞方圆.发展毛竹林下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J].竹子学报,2020(2):79-84. 被引量:9
-
2王志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时代图书馆功能的拓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1):101-106. 被引量:4
-
3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等三大滑雪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7):109-110. 被引量:2
-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新路径——从休闲消费到休闲产品[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5):82-86. 被引量:6
-
5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1,27(2):132-137. 被引量:26
-
6李俊霞,刘心刚,屈雷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及价值评价——以兰州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4):184-187. 被引量:3
-
7冯晓娜,章牧.论旅游线路的文化品味提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以珠三角为例[J].特区经济,2011(4):160-162. 被引量:4
-
8蔡朝双.基于真实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30(1):28-31. 被引量:1
-
9沙晓芸,徐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以及若干原则[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2):186-189.
-
10侯俊彩.河南说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88-90.
同被引文献106
-
1郭伟,张鹏飞,赵丽茹,申明哲,虞虎.京津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差异及权衡协同关系[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184-197. 被引量:12
-
2王克岭,李刚.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互惠型治理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23(2):53-58. 被引量:27
-
3杨耀源.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社会科学家,2021,36(4):64-69. 被引量:44
-
4田磊,张宗斌,孙凤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123-128. 被引量:47
-
5付标,唐正清,王星,姚明峰,张向峰,王岽沣,温长有.河南省黄河滩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0(S02):237-240. 被引量:3
-
6王德刚.旅游化生存与产业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64. 被引量:45
-
7人类年龄段划分新标准[J].现代养生,2005(9):16-16. 被引量:39
-
8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20-123. 被引量:41
-
9曲凌雁,林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91-96. 被引量:17
-
10郝金之.黄河山东段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浅析[J].人民黄河,2007,29(2):17-1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6
-
1廖四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高质量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4(2):86-92. 被引量:11
-
2冯维波,谢江沛,王伟伟,张锋.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J].中国名城,2012(6):28-31. 被引量:1
-
3刘敬华,王辉,郝文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辽宁省西安镇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28(4):35-38. 被引量:5
-
4王晓婷,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机制研究[J].商,2016,0(11):281-282. 被引量:2
-
5刘玉芝,宋文君,孙振民.文旅融合视阈下菏泽黄河滩区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2,36(3):50-54. 被引量:1
-
6顾忠华,蒋洁琼,马雪莲,温春阳.产业融合视角下乡村文化遗产活化研究综述[J].城乡规划,2023(6):55-6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1
-
1罗连杰,张国芳.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箬岭古道沿线乡村建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2):200-208.
-
2徐霞蔚.数字革命下文旅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3(7):38-40.
-
3王璐,王萍,苗童童.国内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2):70-73. 被引量:1
-
4王时雨.倚非遗焕发乡村旅游新气象——以山西省晋城市司徒小镇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0(25):222-224. 被引量:1
-
5袁文军,石美玉,卢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各利益主体内部矛盾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6):88-93. 被引量:1
-
6朱智.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1):62-65. 被引量:6
-
7于潇倩.乡村旅游景观中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探究[J].大观(论坛),2020(4):90-91. 被引量:2
-
8仇琛.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各利益相关者协同规则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3):1-10. 被引量:1
-
9胥璟,李奔鸣,周宏菊.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古村落公共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4):118-120.
-
10宋晗瑜,潘宇清.剑川沙溪古镇文化保护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山西建筑,2024,50(19):27-31.
-
1聂鑫.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今日科苑,2007(22):213-213.
-
2李亚娜.谈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J].科技信息,2010(25):414-414.
-
3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福建省三明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途径[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4):126-133. 被引量:5
-
4王仲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2):1-2. 被引量:2
-
5张彦龙.林业经济中的多种经营产生的作用于意义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0(3):295-295.
-
6非遗 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J].中华民居,2012(2):42-43.
-
7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J].科学之友,2010(1):40-40.
-
8李林悦.试述档案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J].科技档案,2008(2):21-23. 被引量:4
-
9赵璋.保护文化遗产政府是关键[J].江西建设,2000(11):16-16.
-
10徐燕琳.论传统非物质文化对农村建设的作用[J].农业考古,2011(4):96-9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