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作家对环境描写的提倡,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总括起来,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情感氛围、叙事特征形成了重要的美学关联。
作者
石现超
机构地区
重庆通信学院基础部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6-71,共6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iences
关键词
现代小说
自然描写
审美特征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9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1
哈密尔顿.小说法程[M].商务印书馆,1924.
2
perry.小说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25.
3
胡怀琛.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A].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郁达夫.小说论[A].郁达夫文论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5
六逸.小说作法.文学旬刊,1921,(16).
6
萧乾.小说[N].大公报·文艺,1934—7—25.
7
伊恩·P·怀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
8
何穆森.短篇小说的性质.新中华,1933,1(23).
9
严家炎.前言[A].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吴福辉.前言[A].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二级参考文献
7
1
逄增煜.
日神文化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J]
.文艺争鸣,1994(6):76-80.
被引量:4
2
端木蕻良.《大江》[A]..《端木蕻良文集》2卷[C].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360页.
3
端木蕻良.《大地的海》[A]..《端木蕻良文集》2卷[C].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4
赵园.《端木蕻良笔下的大地与人》,载《论小说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5
端木蕻良.《新都花絮》,《端木蕻良文集》第2卷,第261页,275页.
6
鲁迅.《热风·“圣武”》.
7
孔海立.
端木蕻良和他小说(1933—1943)中的自我形象[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2):102-11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96
1
刘俊蔓.
论端木蕻良小说“力”的构成要素[J]
.汉字文化,2021(3):122-123.
2
程丽蓉,粟斌.
大众传播与制度控制: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生态论[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9-23.
3
王丽姿.
幻想与反抗——浅论端木蕻良的《初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2):86-88.
4
马睿.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内发性解体及其未完成性[J]
.社会科学研究,2004(5):145-149.
5
旷新年.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
.文学评论,2000(4):5-17.
被引量:19
6
吴晓东.
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J]
.文学评论,2001(2):133-141.
被引量:25
7
刘保昌.
道家艺术与现代文学的诗化美[J]
.学术论坛,2005,28(1):102-107.
被引量:3
8
施军.
现代小说象征批评与实践[J]
.北方论丛,2005(2):26-29.
9
鲁美妍.
京派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20-23.
被引量:1
10
杨亚林.
废名的艺术观和文学意义[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74-76.
1
方琳.
浅析《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6):1-2.
2
徐文伟.
中秋夜曲寂寞无(外一篇)[J]
.辽河,2016,0(8):81-83.
3
黄炜.
品咂《梧桐雨》之意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3):151-151.
4
张露群.
扛在肩上的家[J]
.散文百家,2002,0(5):43-44.
5
卷首语[J]
.金沙江文艺,2011(3):2-2.
6
张蕾梅.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J]
.文学教育,2010(9):110-111.
7
李思涯.
《牡丹亭》中《关雎》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15(3):198-207.
被引量:5
8
杨旭东,李萍.
论鲁迅小说情感氛围构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23-25.
9
留白.
只羡鸳鸯不羡仙[J]
.半月选读,2010,0(20):79-79.
10
杨教.
时髦的基本特征[J]
.学习与实践,1991(3):58-59.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