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考论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理意义上古史三重证法的提出者,现代学术史文献中不甚明了。有关资料表明,徐中舒先生是古史三重证的最早提出者,徐先生及其弟子唐嘉弘先生是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积极实践者。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蓬勃发展则不断为古史三重证的现代新史学方法论提供崭新的素材,补充丰富的内涵。
作者
周书灿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关键词
徐中舒
古史三重证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3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8
1
曹峰.
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J]
.文史哲,2007(5):38-51.
被引量:22
2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京华.
顾颉刚与考古学[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2):88-94.
被引量:3
4
彭裕商.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27.
5
陈寅恪集[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84.
6
郭沫若全集[C] 文学编.第十三卷.革命春秋(郭沫若自传.第三卷).海涛集.我是中国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57.
7
程憬.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图书评论,1932,1(2):7-17.
8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M).上海:新知书店,1948.133-134.
9
周书灿.
郭沫若对《古史辨》的超越——郭沫若史学研究之一[J]
.郭沫若学刊,2009(1):22-26.
被引量:4
10
周书灿.
论郭沫若对罗王之学的臧否[J]
.郭沫若学刊,2010(2):11-14.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03
1
陈伟.
文本复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2):7-9.
被引量:7
2
姜广辉.
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J]
.哲学研究,1998(7):56-61.
被引量:24
3
郭沂.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J]
.孔子研究,1998(3):61-68.
被引量:21
4
马雍.
帛书《别本战国策》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J]
.文物,1975(4):27-40.
被引量:7
5
王树民.
《古史辨》评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2):43-53.
被引量:6
6
广濑薰雄.
关于《鲁邦大旱》的几个问题[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507-510.
被引量:3
7
陈剑.
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J]
.文物,2003(5):56-59.
被引量:28
8
黄钊.
关于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方法论思考──回顾简、帛《老子》研究有感[J]
.中国哲学史,2001(3):94-99.
被引量:7
9
李锐.
“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J]
.中国哲学史,2005(3):6-13.
被引量:22
10
杨春梅.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J]
.文史哲,2006(2):5-25.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37
1
楊博.
戰國楚竹書早期儒、道“治世”學説的相互關係[J]
.诸子学刊,2020(1):73-88.
2
李瑞芳.
在大文化语境中提升学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之我见[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89-90.
3
王川.
陈寅恪与四川学者的交往述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07-113.
被引量:3
4
陈荣军.
二重证据法考论[J]
.求索,2008(4):205-207.
被引量:8
5
何刚.
郭沫若与中国社会史论战——侧重于学术史视野下的叙述[J]
.江淮论坛,2009(1):158-164.
被引量:6
6
傅荣贤.
简帛文献与我国早期图书和图书馆的基本面貌[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8(3):82-87.
7
徐亮工.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2.
被引量:5
8
陈英立.
与《荀子》有关出土简帛文献综述[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97-99.
被引量:3
9
李培志.
大陆学者《黄帝书》与《老子》思想渊源研究述评[J]
.史学月刊,2010(2):126-132.
被引量:1
10
刘绪义.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J]
.云梦学刊,2010,31(2):32-3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53
1
乔治忠.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1-140.
被引量:31
2
李根蟠.
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J]
.历史研究,1999(3):126-150.
被引量:58
3
陈寅恪.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J]
.历史研究,1954(1):33-51.
被引量:38
4
陈峰.
两极之间的新史学:关于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史考察[J]
.近代史研究,2006(1):93-114.
被引量:15
5
周文玖.
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
.史学史研究,2006(1):12-19.
被引量:9
6
叶舒宪.
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J]
.文学评论,2006(5):172-179.
被引量:64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8
李孝定.1965.《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9
李翰.
文学史:历史实在性的哲学认知[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17-22.
被引量:1
10
郭沫若.释祖妣[A]..郭沫若全集:考古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引证文献
3
1
侯书勇.
《释祖妣》与《耒耜考》之比较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3(1):62-66.
被引量:2
2
陈峰.
民国时期史语所学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
.史学史研究,2020(3):32-44.
被引量:1
3
陈秀逸,李翰.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现代性反思[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9(5):31-37.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张勇,周文.
2013年郭沫若研究述评——兼论近年郭研现状与问题[J]
.郭沫若学刊,2014(4):41-45.
2
彭兆荣.
“器二不匮”——中国传统农具文化的人类学透视[J]
.西北民族研究,2019,0(4):67-79.
被引量:3
3
陈峰,李自强.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史构建的史学路径[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5):77-87.
被引量:2
1
周书灿.
论“古史三重证”[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3):67-71.
被引量:3
2
周书灿.
论“古史三重证”[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3):81-86.
被引量:1
3
周书灿.
试论郭沫若对民族学材料的运用——兼及其与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分野[J]
.郭沫若学刊,2011(2):34-41.
4
周书灿.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3-29.
被引量:3
5
刘国忠.
清华大学历史系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简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3):72-75.
被引量:1
6
李蒲星.
如何做一个“当代”山水画家——以旷小津为例[J]
.美术,2013(7):81-85.
7
王明泽.
陈垣与元史研究[J]
.文史知识,1998(9):4-8.
被引量:1
8
周书灿.
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5-30.
被引量:4
9
周文玖,李玉莉.
章太炎的甲骨文态度及其学术史意蕴[J]
.史学史研究,2012(3):71-83.
被引量:5
10
安宇,家齐.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新史学[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3):136-141.
中华文化论坛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