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重构课堂教学体系: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域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当前从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域来探索重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焦点。在日常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师生主体应以生成性活动为中心,从协调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关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开展非正式教学评价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课堂评价文化等方面来促成"教学——评价循环体"持续性的动态反馈机制功效的发挥,以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作者
刘志耀
机构地区
陇东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30-132,共3页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关键词
教学体系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
动态反馈
分类号
G42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3
1
张德伟.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2):29-33.
被引量:31
2
陶能祥.
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构[J]
.韶关师专学报,2000,21(5):125-130.
被引量:9
3
张健.
创新教学评价:“以学论教”[J]
.四川教育,2003(2):46-47.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林龙河,贺玉麟.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
.教育学术月刊,1988(5):26-30.
被引量:5
2
王向东,吴娟.
构建“学生为本”的小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1998,0(Z1):56-56.
被引量:4
3
晏辉.
评价新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1):9-14.
被引量:4
4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文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日]水越敏行 奥田真丈.新学校教育全集17.教育指导的评价[M].东京:行政株式会社,1995..
6
[E1]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儿童学生学习与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的应有状态(咨询报告)[R]2000—12—04[J].学校运营研究,2001,(1):5-70.
7
[日]儿岛邦宏.教育课程审议会·指导要录修订的关键词解说.学校运营研究,2001,(1):86-86.
8
[日]儿岛邦宏.教育课程审议会·指导要录修订的扁说—学力评价将如何变化.学校运营研究,2001,(1):71-71.
9
[日]布村幸彦.平成13年改善指导要录的基本思考[M].东京:行政株式会社,2002..
10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
43
1
陈文琴.
在现实和理想间挺进——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研究[J]
.中学生物教学,2005(9):12-14.
被引量:1
2
丁月娥.
关于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0):74-75.
被引量:1
3
林蔓梨.
对中专《商务英语》“实训与评价一体化”的实践与认识[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63-164.
被引量:1
4
丁邦平.
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性评价”:课堂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8(9):20-25.
被引量:107
5
李尚卫.
谂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人文意蕴[J]
.当代教育科学,2008(20):37-39.
被引量:2
6
杨新宇,侯新杰.
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国际背景[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2):104-107.
7
刘华伟,周申立,张素标.
STS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09(41):173-174.
8
黄莉敏.
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视角[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2):128-129.
被引量:2
9
王新民.
学习评价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2):77-80.
被引量:12
10
胡玉涛.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评价设计的审视[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5):51-5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2
1
黄先敏.
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探究与实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7):122-123.
被引量:10
2
陈刚.
物理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
.成功,2010(12):111-111.
被引量:1
3
张德伟.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2):29-33.
被引量:31
4
张灵.
工科院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B09):324-325.
被引量:5
5
胡立矿,钟强.
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0):165-166.
被引量:2
6
张继玺.
真实性评价:理论与实践[J]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1B):23-27.
被引量:33
7
王治卿.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21-22.
8
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的实施: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框架,2010.29.
9
左丹弘.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J]考试周刊,2009(38).
10
李爱华.
形成性评价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2008,10(5):54-56.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6
1
权旺林,薛爱文,云晖.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
.机械管理开发,2012,27(1):152-153.
被引量:6
2
吴敬慈.
高职英语开放性教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4):78-82.
被引量:1
3
陈霞.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以PYP的课堂教学为例[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47-50.
被引量:12
4
张洪杰.
技师学院焊接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讨[J]
.焊接,2013(11):52-55.
被引量:3
5
赵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行动研究[J]
.求知导刊,2021(43):13-15.
被引量:1
6
殷凤,潘敏艳.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4(7):66-7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邢子健.
基于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总结[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6):112-113.
被引量:1
2
陈雪霞.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新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59-161.
被引量:4
3
韩德宗.
新课改背景下的“分层递进教学”初探——基于初中史地课堂教学的分析[J]
.中国教师,2012(24):35-36.
4
李立群,海江波.
建立综合实践平台 培养农学创新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39-141.
被引量:4
5
刘海学,王玲,朱文碧,马文芝.
以农林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
.实验室科学,2014,17(1):135-139.
被引量:21
6
胡少红.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开放性教育理念[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272-273.
7
黄燕萍.
浅析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
.科教文汇,2015(4):32-33.
被引量:3
8
刘海山,郭伟.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15,18(1):135-138.
被引量:2
9
赵国际,陈建华.
高职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模式[J]
.电焊机,2015,45(8):229-232.
被引量:4
10
刘会香,刘爱新,姜咏芳,刘玉升.
直物保护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
.山东农业教育,2017,0(1):13-15.
1
陈霞.
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以PYP的课堂教学为例[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47-50.
被引量:12
2
杨艳.
课改下的新课堂教学构建初探[J]
.课外阅读(中),2011(3):93-93.
3
王梦娇,汪明.
基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新探[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4):85-85.
被引量:12
4
王清风.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2):100-103.
被引量:1
5
韩辉.
浅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J]
.祖国(建设版),2014(2):310-311.
6
李小燕.
论新课程下初中英语的教学设计[J]
.祖国(建设版),2013(12):50-50.
7
邢爱芹.
浅论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J]
.祖国(建设版),2013(12):160-161.
8
王治文.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浅析[J]
.祖国(建设版),2014(4):431-432.
被引量:1
9
潘庆红,赵呈领.
网络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的动态反馈机制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6):132-136.
被引量:8
10
张德伟.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2):29-33.
被引量:31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