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直井多层油藏合采流入动态特性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单相三层油气藏考虑井内转渗的直井合采流入动态模型,并将其推广到任意多层油藏,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多层合采流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油藏数值模拟数据回归求得的与该模型求得的产液指数和平均地层压力相对误差分别为5.85%和0.7%,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作者
姚志良
李明忠
曹飞
郑松青
机构地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出处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4,共3页
Oil-Gas 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关键词
多层油藏
井内转渗
数值模拟
流入动态
分类号
TE319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87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87
参考文献
4
1
张望明 韩大匡 连淇祥 等.多层油藏试井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3):63-66.
2
王晓冬,刘慈群.
分层合采油井产能分析[J]
.石油钻采工艺,1999,21(2):56-61.
被引量:25
3
赵宏敏,戴家才.
基于生产测井资料的油井分层产能评价方法[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4):31-32.
被引量:6
4
杨龙,李艺.
圆形封闭双层油藏分层合采油井产能分析[J]
.特种油气藏,2005,12(5):62-65.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王鸿勋.采油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10.
2
汪嘉联,油气测试,1999年,8卷,1期,34页
3
王鸿勋,采油工艺原理,1996年
4
林加恩,实用试井分析方法,1996年
5
徐献中,石油渗流力学基础,1992年
6
Lefkovits H C, etal. A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bounded reservoirs composed of stratified layers[J] .JPT, 1961:43 ~ 58.
7
Kucuk F,etal. Well test analysis of commingled zones without crossflow[ C]. SPE 13081,1984.
8
Bourdet D. Pressure behavior of layered reservoirs with crossflow[ C]. SPE 13628,1985.
9
Fetkovich M J.Decline- curve analysis using type curves[J].JPT, 1980:1065 ~ 1070.
10
Stehfest H.Numerical inversion of laplace transforms[ J]. Communacations of the ACM,1970,13(1) :47 ~ 49.
共引文献
40
1
王乔,喻高明,李坤,石立华,章威,邹凯.
薄互层砂岩油藏劈产理论及新方法研究[J]
.吐哈油气,2011,16(4):368-373.
被引量:10
2
陈伟,张晓玲,庄建山,朱礼斌,魏红梅.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J]
.油气井测试,2004,13(5):1-3.
被引量:6
3
杨龙,王晓冬.
一种压力油藏诊断特征曲线研究[J]
.油气井测试,2004,13(6):1-3.
4
景卫忠,牟珍宝,陶凤云,代文革.
圆形封闭油藏分层合采油井产能优化研究[J]
.断块油气田,2005,12(1):47-49.
5
杨龙,李艺.
圆形封闭双层油藏分层合采油井产能分析[J]
.特种油气藏,2005,12(5):62-65.
被引量:4
6
吴明录,姚军.
多层油藏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5):609-615.
被引量:16
7
宋付权,刘慈群.
具有弱夹层的封闭油藏中的瞬态渗流[J]
.应用力学学报,2007,24(2):272-275.
8
王都伟,王楚峰,孟尚志,及德全.
低渗气藏多层合采可行性分析及产量预测研究[J]
.石油钻采工艺,2009,31(A01):79-83.
被引量:21
9
张烈辉,王海涛,贾永禄,刘洋.
层间窜流的双孔介质双层油藏渗流模型[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178-182.
被引量:7
10
刘启国,王辉,王瑞成,李孝常.
多层气藏井分层产量贡献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80-84.
被引量:33
同被引文献
87
1
陈庆陵,陈超,李顺凯,康艳琴,董耀华.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矿场实践[J]
.断块油气田,2004,11(4):46-48.
被引量:3
2
周英芳,方艳君,王晓冬,周丛丛.
多层油藏非活塞式水驱驱替效率研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1):86-89.
被引量:13
3
陈伟,张晓玲,庄建山,朱礼斌,魏红梅.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J]
.油气井测试,2004,13(5):1-3.
被引量:6
4
高文君,尹永光,胡仁权,张中劲.
油井流入动态方程理论研究及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1):87-89.
被引量:22
5
宋子齐,李亚玲,杨金林,潘玲黎,王静.
非均质砾岩储层有利沉积相带与油气分布及生产动态的关系[J]
.特种油气藏,2005,12(4):15-17.
被引量:15
6
宋考平,吴玉树,计秉玉.
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预测的φ函数法[J]
.石油学报,2006,27(3):91-95.
被引量:29
7
毕全福,陈超峰,胡广军,陈朝安.
克95井地层测试中“相态重新分布”现象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2):92-93.
被引量:5
8
于会利,汪卫国,荣娜,范玉杰.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4):71-73.
被引量:34
9
李波,罗宪波,刘英,孙英涛,王学军,翟广福.
判断层间非均质性的新方法[J]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7,19(2):93-95.
被引量:29
10
鲜波,熊钰,石国新,李鹏程,陈明.
薄层油藏合采层间干扰分析及技术对策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7,14(3):51-54.
被引量:55
引证文献
8
1
安伟煜.
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因素分析[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2,36(5):76-82.
被引量:28
2
苏彦春,贾晓飞,李云鹏,邓景夫,王公昌.
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J]
.特种油气藏,2015,22(6):101-103.
被引量:27
3
李顺初,王强,郑鹏社,桂钦民.
基于相似结构的多层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解[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33(1):23-27.
被引量:1
4
贾晓飞,苏彦春,邓景夫,王公昌,司少华.
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动态干扰及其影响因素[J]
.断块油气田,2016,23(3):334-337.
被引量:21
5
江威.
单泵双管合采举升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5):159-160.
6
邓景夫,李云鹏,贾晓飞,张国浩,王公昌.
海上高含水期油田细分层系技术界限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18,25(2):116-119.
被引量:18
7
王秉合,杨沛林,李景,魏涛,李峰.
压力恢复异常资料精细二次试井解释方法[J]
.油气井测试,2021,30(6):66-70.
被引量:2
8
李超.
低渗透油藏压前不稳定试井数据与压裂效果的关系分析[J]
.油气井测试,2023,32(1):74-7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7
1
梁冰,石迎爽,孙维吉,房胜杰,贾立锋,赵航.
层间距对双层煤层气藏合采解吸影响实验[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49(1):54-61.
被引量:6
2
孟祥海,陈征,邹明华,杨万有,蓝飞,詹敏.
防砂充填带封隔堵剂的筛选与初评实验[J]
.当代化工,2020(6):1211-1215.
被引量:1
3
李玉伟,艾池,范家伟.
特高含水期井震结合注采系统挖潜调整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1):102-107.
被引量:1
4
王玉普,刘义坤,邓庆军.
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及对策[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38(1):1-9.
被引量:87
5
段骁宸.
陇东侏罗系油藏类型与开发特征[J]
.辽宁化工,2014,43(4):395-397.
被引量:1
6
于春磊.
一种反映水驱极限的相渗曲线预测方法[J]
.特种油气藏,2014,21(2):123-126.
被引量:8
7
张凯,路然然,张黎明,姜凯亮,李爱芬.
多层合采油藏启动压力及层间干扰[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33(6):57-64.
被引量:14
8
张继成,何晓茹,周文胜,耿站立,唐恩高.
大段合采油井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4):101-106.
被引量:18
9
夏连晶,樊海琳,王卫学.
杏北开发区层系井网演变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5,28(4):49-54.
被引量:3
10
吕建荣,谭锋奇,许长福,孙楠,周元泽,付玮琪.
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储层分类特征及水驱油规律[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39(4):21-30.
被引量:37
1
中亚管道向国内供气超200×10^8m^3[J]
.天然气工业,2012,32(1):60-60.
2
石磊,韦文.
缝内转向压裂技术在胡尖山油田长4+5储层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24):159-161.
3
张军锋,张昊,郭亮,陈华伟,景小琴,金莉.
安塞油田缝内转向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
.低渗透油气田,2009(3):109-114.
被引量:1
4
刘伟,张涛,穆凯,尹良田.
白豹油田油井缝内转向压裂工艺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J]
.中国化工贸易,2013,5(6):233-233.
被引量:2
5
薛士辉,李怀亮,胡雪峰.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及安装工艺介绍[J]
.中国造船,2008,49(A02):243-250.
被引量:27
6
樊红旗,顾燕凌,刘运强,马国良,苏金平,侯宝成.
油藏重复压裂缝内转向技术研究[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27(7):1-3.
被引量:5
7
王军锋,马立军,李传浩,李长忠,胡三会,郭建业,赵鹏.
缝内转向压裂技术在靖安油田的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2007,26(5):30-33.
被引量:11
8
汪小宇.
压裂用水溶性暂堵剂的研究与现场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2015,34(6):91-94.
被引量:12
9
谢朝阳,尚立涛,唐鹏飞,马英焯,刘宇,李存荣.
大规模缝内转向压裂技术研究与试验[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35(2):66-69.
被引量:12
10
陈胜男,赵东伟,张琪,刘永山.
裂缝性油藏流入动态模型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2):52-54.
被引量:6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