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康德到鲍德里亚——基于“审美距离”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5

From Kant to Baudrillard——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Aesthetic D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距离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文本的纯审美关注,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命题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距离理论主要强调主体与文本的一种认知距离。当下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使得对审美距离的阐释不再立足于审美心理与文本接受层面,而是体现为现代个体及其艺术对外在物化现实的审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阐释语境中,距离体现并表征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和逻辑。 The concept of distance is put forward due to the attention to pure aesthetics of text and the proposition of "non-utility of aesthetics" of classical aesthetic Kan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t. In modem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of aesthetic distance mainly emphasizes a cognitive distance between subject and text. Currently cultural study becomes the dark horse, resulting in an interpretation not based on aesthetic psychology or the acceptation of text, but on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of modem individual and the art of external material reality. I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al context, distance embodies and demonstrates different aesthetic culture forms and logic.
作者 杨向荣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3,共6页 Seeking Truth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性和审美救赎" 项目编号:09YBA142
关键词 距离 审美 解读 distance aesthetics interpret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3解至熙.美的偏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29.
  • 4C. HASKINS. Kant and the Autonomy of Art[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89 ,Winter.
  • 5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6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4.
  • 7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 8霍克斯 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9宋大图.评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和形式主义文学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4):59-67. 被引量:7
  • 10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3.

二级参考文献22

  • 1李宏图.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思索──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9(2):105-111. 被引量:2
  • 2赵立坤.论卢梭浪漫主义美学[J].求索,2006(1):144-146. 被引量:2
  • 3[2]雅克·巴尊.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M].候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4[3]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 5[4]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 6[6]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M].江天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7[7]彼得.狄德罗[M].严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 8[8]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9[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10[10]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M].熊希伟,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共引文献278

同被引文献58

  • 1余志远,刘玥.作为表演者的旅游者:旅游者表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21(2):130-140. 被引量:14
  •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第119页.
  • 3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见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 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7页.
  •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A]..《朱光潜全集》第二卷[C].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页.
  •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A]..《朱光潜全集》第一卷[C].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第197页.第360页.
  • 7齐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8阿多诺.《美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6页,第247页,第251页.
  • 9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8,93-94页.
  • 10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