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庸》对于儒学阐释的意义——由《中庸》地位问题的争论看当代新儒家的儒学阐释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围绕着《中庸》的成书年代以及《中庸》在儒家经典系统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对于《中庸》地位的不同看法,在根本上决定了对于儒家思想的不同理解。而在这种争论背后,反映的是研究者不同的理论立场以及阐释方向。当代新儒家以徐复观、牟宗三先生为代表,以"天道性命通而为一"的义理架构来阐释儒家思想,对于他们来说,《中庸》中出现的"天命之谓性"的思想是这一阐释的历史的、文本的根据。所以,他们在这一争论中,坚持《中庸》一书为早出。并且,这一思想结构为他们建构儒家思想的发展谱系提供了"判教"的标准,进而为当代新儒家的创造性阐释在儒学思想发展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作者 盛珂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3,共7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钱穆.《<中庸>新义申释》,《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 2徐复观.《中庸的地位问题》,《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2002年,第72页.
  • 3谢大宁.《儒家圆教的再诠释》,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第49页.
  • 4《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四讲,第71-73页.
  • 5劳恩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 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 7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第552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37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