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李大钊与北京大学传统论析——为李大钊诞辰120周年而作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北京大学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这是北大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性进步的集中表现,也因此把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注入了新的内容。
作者
梁柱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
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46,共7页
Theoretical Front I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李大钊
北京大学
优良传统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131
同被引文献
10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7
1
《李大钊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2
《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第37页.
3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7-468页.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0页.
5
《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254页,第253页.
6
《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第356页,第2页,第3页,第88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页.
共引文献
3131
1
肖海鹰,张颢.
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研究[J]
.时代文学,2008(10):195-196.
2
荣长海.
邓小平的风险意识及其现实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60-63.
3
唐莉.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进程探析[J]
.天津社会科学,2004(4):67-69.
4
陈尤文.
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J]
.社会科学,2004(7):50-57.
被引量:1
5
薛德震.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J]
.理论前沿,2004(13):23-25.
被引量:2
6
刘世佳.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J]
.理论前沿,2004(14):18-20.
7
俞永耀.
邓小平言行思想探析[J]
.理论前沿,2004(14):20-21.
8
蒋先进.
邓小平关于法律与制度权威的思想及深远意义[J]
.理论前沿,2004(14):23-24.
被引量:1
9
方世南.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9-16.
被引量:17
10
方新民.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7-1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5
1
朱文通.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J]
.河北学刊,2007,27(1):115-119.
被引量:8
2
李继华.
对新版《李大钊全集》部分注释的商榷[J]
.河北学刊,2007,27(2):115-118.
被引量:2
3
欧阳云梓.
论李大钊的人权思想[J]
.河北学刊,2007,27(6):72-74.
被引量:2
4
易国喜.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和特性研究——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J]
.山东社会科学,1997(5):58-60.
被引量:3
5
师吉金.
也谈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间问题──兼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标准[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9(1):76-80.
被引量:3
6
李小树.
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J]
.史学理论研究,2004(3):142-148.
被引量:4
7
沈传亮.
五四时期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
.历史教学,2002(8):20-26.
被引量:17
8
李军林.
浅析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思想[J]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05,34(1):55-59.
被引量:4
9
翁有为,张季.
清末民初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演变(1907—1921)[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39.
被引量:2
10
宋杉岐.
析李大钊早期民主政治观[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2):23-2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朱志敏,李梦云.
2004年以来李大钊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11(7):23-31.
被引量:3
2
张付,张寒.
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J]
.齐鲁学刊,2015(5):93-9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汪雪.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整合机制[J]
.求索,2016(1):119-123.
被引量:3
2
段炼.
从“心力”到“民彝”:民国初年李大钊关于政治正当性的思考[J]
.史林,2017(2):113-128.
被引量:4
3
阳海洪.
论李大钊的国家理念与新闻思想转型[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4):76-82.
4
何聪.
李大钊青春观探析[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0(8):104-105.
1
朱佳木.
加强国史研究和宣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9(6):8-9.
2
朱佳木.
陈云与长征[J]
.百年潮,2016,0(11):4-16.
被引量:1
3
朱广盈.
民主革命的实干家——黄兴[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15(1):105-107.
4
李孝民.
对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宣传的贡献──《新四军发展史》读后感[J]
.江苏社会科学,1999(3):189-190.
5
李珂.
官箴在近代的转型[J]
.理论学刊,2011(5):105-109.
6
郝庆云.
简评金兀术的历史作用[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1):112-114.
被引量:2
7
胡岩.
关于西藏政教分离的几个问题[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18-25.
被引量:5
8
张振川,陈振民.
百岁峥嵘李运昌[J]
.文史精华,2008(z1):35-38.
9
武力.
研究和宣传中国的当代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2):12-14.
10
鲁讯.
“黄河歌会”在延安举行[J]
.民俗研究,1986(2):54-54.
高校理论战线
2009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