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作者
林学诗
李元钦
机构地区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2期30-34,共5页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三素
茶红素
做青
茶褐
汤色
夏茶
工艺研究
茶黄素
毛火
鲜叶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73
同被引文献
83
1
刘群,杨晓农.
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981-985.
被引量:62
2
姜绍通,潘丽军,汪国庭,郑志.
食品抗氧化剂茶多酚热稳定性的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4):11-13.
被引量:6
3
赵和涛.
提高陈化绿茶品质复火加工工艺[J]
.食品科学,1993,14(1):23-25.
被引量:10
4
张方舟,陈加友.
清香型乌龙茶空调做青设备及加工的关键技术[J]
.中国茶叶,2005,27(1):32-33.
被引量:16
5
杨伟丽,禹利君,王若仲,唐颢,文海涛,邓克尼.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J]
.食品与机械,2004,20(6):5-7.
被引量:11
6
孙云,金心怡,苏益平,杨伟丽,陈水吉.
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3):309-312.
被引量:26
7
冯廷佺.
“清香型”乌龙茶与“浓香型”乌龙茶之比较[J]
.中国茶叶,2005,27(5):18-19.
被引量:15
8
倪德江,陈玉琼,余志,张芸,谢笔钧,周继荣.
乌龙茶加工过程多糖的变化、组分分离及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4):282-288.
被引量:10
9
张杰,朱光明,施兆鹏.
乌龙茶色泽形成机理的研究[J]
.福建茶叶,1989(3):23-29.
被引量:19
10
林安丹,刘文卿.
清香型高档乌龙茶的制造新工艺[J]
.福建茶叶,2005,28(4):19-2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5
1
黄天福.
武夷肉桂和安溪铁观音在制造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比较[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4):470-473.
被引量:4
2
赖幸菲,黄亚辉,赖榕辉,赵文霞,张敏,吴春兰,赵文芳.
做青和烘焙对单丛茶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4,35(2):91-95.
被引量:24
3
黄福平,陈伟,陈洪德,陈荣冰.
做青强度对乌龙茶做青叶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2):199-202.
被引量:25
4
李少华,刘安兴,王飞权.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武夷学院学报,2015,34(9):11-14.
被引量:17
5
郭玉琼,詹梓金,金心怡,郭雅玲,赖钟雄.
白芽奇兰茶做青过程的品质化学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124-129.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73
1
林戎斌,陈济琛,郑永标,蔡海松,林新坚.
三种药用菌发酵茶的最适茶培养基[J]
.食用菌学报,2004,11(3):38-42.
被引量:8
2
林金科,郑金贵.
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51-55.
被引量:4
3
孙云,金心怡,苏益平,杨伟丽,陈水吉.
乌龙茶不同温度冷做青工艺试验及机理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3):309-312.
被引量:26
4
黄亚辉,郑红发,黄怀生,王旭.
Gabaron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J]
.茶叶通讯,2006,33(4):4-7.
被引量:4
5
黄亚辉,郑红发,黄怀生,王旭.
高γ-氨基丁酸茶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及机理分析[J]
.食品科学,2007,28(2):56-59.
被引量:18
6
陈济斌,金心怡,江丽萍,郝志龙.
户用型乌龙茶振青机试验研究[J]
.福建农机,2007(3):14-18.
7
宿迷菊,毛志方,施海根,李大伟,刘宗岸.
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7(3):17-20.
被引量:18
8
刘蕾,龚淑英,王辉.
做青过程中酶学及香气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2008,34(4):208-212.
被引量:6
9
王飞权,肖斌,任红楼,李冬花,姚丽娟,王震.
不同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2):146-152.
被引量:4
10
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王贵芳,陈荣冰.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6):639-643.
被引量:25
1
傅炬生,黄征槐.
苦丁茶的栽培与初制[J]
.福建茶叶,1998(3):27-28.
2
谭淑宜,曾晓雄.
茶树品种间核酸含量差异及其在红碎茶初制中的变化初探[J]
.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6):580-584.
3
徐兵,马燕,马玉英.
三工河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J]
.南方农业,2015,9(27):230-230.
4
徐钢军.
浅谈初制绿毛茶现场质量保证[J]
.茶业通报,1989,11(3):16-17.
5
王增盛,张莹,童小麟,刘仲华.
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
.茶叶科学,1991,11(S1):23-28.
被引量:31
6
仇方方,郝晴晴,邓余良,卢梦玲,鄢华捷,黄声东,王友海.
不同加工工艺对宜红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通讯,2016,43(3):23-26.
被引量:4
7
吕甚悟,刘敏俐.
土温与气温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J]
.土壤农化通报,1997,12(1):17-21.
被引量:1
8
周才碧,张敏星,穆瑞禄,陈文品.
藤茶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13,35(6):14-16.
9
许淑琼,陈福林.
玉泉仙人掌茶采制新技术[J]
.茶叶,1994,20(2):33-34.
10
黄伦先,沈世华.
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变化及影响效应的初步研究[J]
.土壤农化通报,1996,11(1):10-15.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