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道会通如何可能?——葛洪思想之“内道外儒”说解析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葛洪思想中儒道会通如何可能的问题,指明了儒道思想在内外融贯、本末贯通、儒道会通三个层面上的进展过程与整体结构,先验的明见了其奠基之根本,表明了儒道会通的一般超越论形式,从而根据性的豁清了中国思想史上经常出现却始终处于暧昧中的儒道会通问题。
作者
余玥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6-159,共4页
Religious Studies
关键词
道教
儒家
葛洪
整体结构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05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朱熹.《诗经传序》.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版..
3
《中华文化基因库》,北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页117-213.
4
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页.
5
《礼记》(《十三经注疏》本)[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6
《孟子》(《十三经注疏》本)[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7
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4页.
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共引文献
305
1
鲍宗豪,李振.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J]
.社会科学,2004(7):79-88.
被引量:1
2
王善平.
社会存在与社会认识——浅论马克思的哲学范式革命[J]
.学术研究,2004(8):23-27.
3
肖伟胜.
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70-74.
被引量:1
4
张永清.
西方学界论现象学方法及其对美学研究的意义[J]
.学术月刊,2004,36(8):20-26.
被引量:3
5
季涛.
论疑难案件的界定标准[J]
.浙江社会科学,2004(5):54-62.
被引量:31
6
赵东明.
“自然”之意义——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诠释[J]
.哲学研究,2002(6):58-63.
被引量:6
7
方向红.
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0):9-15.
被引量:2
8
张传开,牛菲.
人和自然: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0):34-38.
被引量:2
9
潘蛟.
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J]
.民族艺术,2004(3):6-13.
被引量:17
10
肖伟胜.
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评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J]
.中国比较文学,2004(4):167-17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3
1
崔文静.
《抱朴子内篇》的神仙道教理论综述[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3-34.
被引量:1
2
董平.
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J]
.浙江社会科学,2004(4):141-148.
被引量:5
3
王家葵.
《证类本草》引《抱朴子》文字汇考[J]
.宗教学研究,1998(2):57-60.
被引量:4
4
许抗生.
葛洪道教思想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8(3):84-92.
被引量:3
5
李刚.
葛洪神仙学的哲学思想[J]
.社会科学研究,1991(1):72-77.
被引量:2
6
戢斗勇.
葛洪的“玄”“道”与“一”不是一回事[J]
.江西社会科学,1984,4(5):123-126.
被引量:4
7
程喜霖.
葛洪生卒年及隐居罗浮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36(6):62-65.
被引量:2
8
李刚.
魏晋道教哲学三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38-44.
被引量:1
9
胡孚琛.
葛洪的哲学思想概说——《抱朴子内篇》中的道教哲学研究之一[J]
.孔子研究,1988(4):46-53.
被引量:1
10
谭世保.
葛洪生卒年考[J]
.广州研究,1986(1):66-6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龙泽黯.
葛洪《抱朴子内篇》版本探究及相关研究评述[J]
.惠州学院学报,2023,43(4):49-58.
1
申喜萍.
葛洪神仙思想的哲学根基探源[J]
.中华文化论坛,2007(1):115-118.
2
曾凡朝,曾玉粉.
从《周易》视角看儒道会通[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43-54.
被引量:4
3
鞠曦.
段正元内道外儒之学理意蕴——兼论儒家之道[J]
.世界宗教文化,2013(4):94-97.
4
宋云芳.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外儒内道”的人生智慧[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12):33-35.
5
蔡德贵.
葛洪思想的儒道互补特征[J]
.社会科学研究,2007(6):134-138.
6
朱汉民.
玄学的《论语》诠释与儒道会通[J]
.天津社会科学,2010(3):124-130.
被引量:2
7
王世达.
简论《太玄》外易内道的结构特色[J]
.人文杂志,1998(6):38-41.
被引量:1
8
邹远志.
葛洪生平经历与其思想关系考述[J]
.上海道教,2005(1):21-23.
被引量:1
9
陈代湘.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J]
.中州学刊,2004(4):150-153.
被引量:6
10
徐晶.
老子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初探[J]
.心理学探新,2011,31(3):214-218.
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
200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