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荒木纪幸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道德两难教学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荒木纪幸道德两难教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杜威、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日本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能够立足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
韩国海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93,共3页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荒木纪幸
道德发展
道德两难教学
分类号
G649.2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4
1
[美]柯尔伯格 魏贤超 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日]荒木纪幸.小学生道德性发展检查——道德性的诊断和指导[M].东京:正进社,1997:48-49.
3
[日]文部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道德篇[M].东京:财务省印刷局,1999:115.
4
[日]荒木纪幸.柯尔伯格理论的发展和道德两难教学[M].东京:北大路书局.1997:172.
共引文献
41
1
刘春,李燕.
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36-39.
被引量:2
2
赵文静.
道德责任教育之合理性论证[J]
.教育探索,2005(7):85-87.
被引量:3
3
赵雪江.
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7-160.
4
白萍.
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基于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5):62-64.
被引量:6
5
黄祖辉.
西方典型德育理论对中国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启示[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16-19.
被引量:1
6
姚春雷.
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的嬗变与超越[J]
.教育探索,2006(8):107-109.
被引量:3
7
李都厚.
论柯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理论导刊,2006(9):87-89.
被引量:4
8
廖小平,张长明.
论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及其主要特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94.
被引量:19
9
曾庆芳.
学校道德氛围测评标准与分析框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9):108-110.
被引量:3
10
胡晓霞.
解读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08(17):120-122.
同被引文献
19
1
苗春凤.
对大众文化中“单面人”现象的思考[J]
.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3):121-122.
被引量:1
2
肖静,潘泽江.
论"道德两难"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S1):330-332.
被引量:9
3
冯雪姣.
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1):90-91.
被引量:4
4
孙志飞.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现实思考[J]
.甘肃理论学刊,2006(2):77-80.
被引量:19
5
王敏.
“生活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J]
.思想教育研究,2006(4):32-35.
被引量:13
6
杨韶刚,吴慧红.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6,26(2):55-60.
被引量:37
7
张之沧.
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
.道德与文明,2007(3):8-10.
被引量:14
8
张建伟.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10
J.C.特纳等著,杨宜音等译.自我归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0-120.
引证文献
4
1
卢先群.
思想政治课中道德两难教学法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5):143-144.
被引量:3
2
史晓冉,杨璐燕.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在教育中的运用[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4):60-61.
被引量:6
3
李焕武.
用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J]
.管理观察,2015(15):118-120.
被引量:1
4
张克巍.
破解“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思考[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7):75-7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熊艳.
浅析PBL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56-59.
被引量:2
2
耿友林,吴信宝,焦培南.
复杂电磁环境与两个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J]
.电波科学学报,2000,15(1):70-74.
3
刘会可.
小论德育教学中“道德两难教学法”的应用[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8):362-362.
被引量:2
4
陈坤新.
利用思品课堂构建学生道德认知结构——探究科尔伯格道德研究方法在思品课堂中的作用[J]
.新课程学习(中),2012(10):158-159.
5
苟炜,靳文.
浅析道德两难讨论法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4(5):145-145.
6
孟凡辉,胡晓红.
认知冲突视域下的德育——道德两难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6):64-68.
被引量:1
7
朱金玉.
用核心价值观形塑高校班级凝聚力[J]
.求知导刊,2016(3):97-97.
被引量:1
8
张克巍.
破解“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思考[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7):75-77.
被引量:3
9
马艳娟.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17,0(102):91-91.
10
李晓阳.
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及其道德行为研究[J]
.现代交际,2020(7):189-190.
1
张晓兰.
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培养之借鉴意义[J]
.青年与社会,2014,0(9):75-75.
2
鞠瑞利.
用两难问题设置情境 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3):40-41.
3
李松.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J]
.文理导航,2016(7):77-78.
4
何华伟.
校本培训理论述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1):91-93.
被引量:5
5
顾永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与教育启示[J]
.常熟高专学报,2004,18(6):5-7.
被引量:10
6
吴瑶.
浅谈日本道德教育对中国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意义[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5):77-77.
7
姚宝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与中学教育[J]
.吉林教育(综合),2012,0(2S):32-32.
8
匡坤涛,杨帅.
借鉴道德发展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95-98.
被引量:4
9
蒙元恺.
思想品德课“道德两难选择问题”的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2009(9X):60-60.
被引量:2
10
李朝良.
借鉴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8-20.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