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详细描写了阜阳方言"可VP"问句的几种形式,对"可VP"的句法功能分布以及"可"与状语的位次关系问题作了探讨,还论述了述补结构中的"可VP"形式问题。
作者
王琴
机构地区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4-58,共5页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阜阳方言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附加
混合
句法功能
位次
述补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7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2
1
刘祥柏.
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J]
.方言,1997(1):65-73.
被引量:14
2
胡炳忠.
有关“呢”的两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76-85.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25
1
吴晓红,吴芬芳.
安徽颍上话的反复问句形式[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2):211-213.
被引量:2
2
徐杰,张媛媛.
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J]
.汉语学报,2011(2):60-70.
被引量:19
3
王健.
睢宁话的反复问句[J]
.高校教育管理,1999(3):101-103.
被引量:2
4
王启龙.
现代汉语助词及其再分类[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115-123.
被引量:6
5
孙瑞,李丽虹.
语气词“呢”研究述评[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68-72.
被引量:1
6
张建强.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J]
.学术交流,2008(8):139-142.
被引量:3
7
胡利华.
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J]
.方言,2008,30(3):263-267.
被引量:19
8
焦伟娜.
安徽亳州话的反复问形式[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1):63-65.
9
陈香兰.
现代汉语疑问句意义偏离的语境观与高层转喻机制[J]
.外语学刊,2012(6):30-34.
被引量:1
10
贡贵训.
安徽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19-123.
同被引文献
73
1
徐烈炯,邵敬敏.
“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J]
.中国语文,1999(3):163-174.
被引量:27
2
刘祥柏.
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J]
.方言,1997(1):65-73.
被引量:14
3
袁劲.
说“难道”[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4):107-109.
被引量:10
4
贡贵训,于皓.
历史地理因素对皖北方言分区的影响[J]
.小说评论,2010(S2):247-249.
被引量:2
5
李子玲,柯彼德.
新加坡潮州方言中的三种正反问句[J]
.语言研究,1996,16(2):66-74.
被引量:3
6
何元建.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J]
.汉语学习,1996(4):20-23.
被引量:10
7
郭继懋.
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
.中国语文,1997(2):111-121.
被引量:122
8
项梦冰.
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J]
.方言,1990(2):48-56.
被引量:24
9
李宇明.
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J]
.殷都学刊,1990,11(3):91-99.
被引量:53
10
吴振国.
关于正反问句和“可”问句分合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J]
.语言研究,1990(2):58-67.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3
1
徐杰,张媛媛.
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J]
.汉语学报,2011(2):60-70.
被引量:19
2
陈振宇,安明明.
反问(否定性疑问)的语义和功能——以汉语与马达加斯加语的反问标记为例[J]
.对外汉语研究,2013(2):160-173.
被引量:4
3
曹祝兵.
21世纪以来阜阳方言研究的新进展[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3-5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徐杰.
词缀少但语缀多——汉语语法特点的重新概括[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113-118.
被引量:28
2
罗昕如,彭红亮.
广西湘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J]
.汉语学报,2012(4):59-63.
被引量:5
3
熊雯,马宏程.
湖北大冶方言的全句功能范畴[J]
.兰州学刊,2012(6):115-117.
4
徐杰,田源.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J]
.当代语言学,2013,15(4):379-392.
被引量:11
5
陈建锋.
万安方言中的“阿”字疑问句[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2):71-74.
被引量:2
6
完权.
副词问句的语用功能[J]
.汉语学习,2014(2):11-19.
被引量:2
7
田源,徐杰.
汉语反复问句生成机制的实例化及相关句法问题[J]
.长江学术,2014(4):122-128.
被引量:2
8
王欣欣.
浅析信阳话中的“可”字[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3):72-75.
被引量:1
9
顾黔.
江苏泰兴方言“个VP”问句研究[J]
.语文研究,2016(1):47-51.
被引量:5
10
陈雅妮.
大学语言学专业对方言中“可”字的研究[J]
.时代教育,2016,0(14):47-47.
1
贾晞儒.
关于蒙古语状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
.青海民族研究,2004,15(1):121-125.
被引量:1
2
王琴.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28.
被引量:1
3
包诗林.
论《马氏文通》中的“偏次”[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94-97.
4
金桂桃.
动量词“次”非起源于“位次”义——与刘世儒先生商榷[J]
.理论月刊,2007(9):47-49.
被引量:3
5
李靖.
阜阳方言和南阳方言对比分析[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2):57-59.
被引量:2
6
王琴.
阜阳方言常用词汇[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2-75.
被引量:5
7
付逸杰.
阜阳方言陈述句句末语气词调查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0-112.
被引量:2
8
刘鑫民.
语义对成分线性位次的制约[J]
.语文研究,1996(3):25-29.
被引量:4
9
揭廷媛.
诗歌的翻译单位——意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3):97-101.
被引量:1
10
范琳.
略论《马氏文通》语法系统的矛盾[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74-76.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