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代六经论的历史变迁及其学术意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明代文学中的六经论为切入点,分析六经论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孕的意义。明初,六经论具有因心以求经的特点,追求人心与天地的内在平衡。台阁文学时期,力图统合理学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更强调六经的政教性质。前七子以对史传文学的强调指斥六经诸儒之言,后七子用理事论否定六经在文学中的作用,共同将六经悬置起来。王阳明创为心学,直接导致"糟粕六经"风尚的出现,本色论成为明代六经论的新论述。文法论则用文学的方式解经习经。
作者 张德建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5-65,共11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基金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项目"明代学翁体院制度与分交流变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为06YB0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1

  • 1《汉书》卷88《儒林传》第58,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89页.
  • 2《峦坡前集》卷8,《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 3《潜溪前集》卷6,《宋濂全集》,第73页.
  • 4《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之上,明万历6年贾缘刻本.
  • 5《刘基集》卷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 6《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之下.
  • 7聂铉.《朱一斋先生文集序》,《朱一斋先生文集》卷首,明成化22年朱维镒刻本.
  • 8《坦斋刘先生文集》卷之上《张翠屏先生文集序》.
  • 9《廖自勤文集序》,《文毅集》卷7,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10《洹词》卷6,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共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