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154,共3页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参考文献8
-
1高向东,李延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及特征的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5):52-54. 被引量:26
-
2李志敏.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2):138-140. 被引量:7
-
3马维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来自西安15所高校问卷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3):43-45. 被引量:19
-
4蒲卫晖.对河西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研与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4-7. 被引量:1
-
5程正芳,仲云云,王超,董淑凯.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结果[J].高等农业教育,2005(8):29-31. 被引量:16
-
6张少慧.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6(6):82-84. 被引量:29
-
7葛晨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47-148. 被引量:25
-
8吴文华,杨长锁.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问卷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9(4):114-116.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刘俊.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其教育工作[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91-93. 被引量:3
-
2[1]黄百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研究[N].光明日报,2002-04-09(3).
-
3周济.教育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座谈会[A].2004-10-17.
-
4共青团山西省委宣传部.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J].共青团山西,2000,(8).
-
5翟帆,叶莎莎.200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述评[N].中国教育报,2004-06-03.
-
6王宣喻.启动助贷诚信机制[N].人民日报,2002-09-11.
-
7杨向平.高校德育: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N].中国教育报,2004-07-14.
-
8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4.
-
9王如意,胡靖,王刚.大学毕业生思想现状及就业问题的调查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11(2):46-48. 被引量:7
-
10高向东,卜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抓手”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5(S1):7-1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113
-
1白金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56-59. 被引量:2
-
2仇立平,林少真.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66-73. 被引量:8
-
3卓拉.当代西藏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S1):67-70. 被引量:1
-
4龚骏.“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4):250-250.
-
5吴海盛,刘志斌,王凤霞.大学生信仰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2009,22(3):82-85. 被引量:10
-
6王莉.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08,22(S1):149-152. 被引量:5
-
7王重云,崔建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15):56-58. 被引量:2
-
8吕先波,黎俊.2008奥运会与我国民众信仰及社会秩序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9):160-162. 被引量:7
-
9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41-43. 被引量:4
-
10刘锐,赵铸,张延松.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分析——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155-15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45
-
1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5):105-109. 被引量:19
-
2刘增芝.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3):25-26. 被引量:4
-
3于颖.消费主义与城市青少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9-21. 被引量:14
-
4胡建,董娅.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2-25. 被引量:21
-
5于洪卿.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119-122. 被引量:12
-
6宋俊成,刘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2(2):17-19. 被引量:15
-
7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5):122-125. 被引量:26
-
8陈文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1(6):1-2. 被引量:12
-
9颜吾佴,荆学民.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59-60. 被引量:23
-
10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6-9. 被引量:28
引证文献7
-
1管红星.当前高校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67-69. 被引量:5
-
2徐双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对武汉地区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0(10):60-65. 被引量:3
-
3万美容,吴倩.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06-109. 被引量:12
-
4贺莉.党员发展工作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西部某高校的调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114-118.
-
5姚艳红.大学生信仰缺失的消费主义背景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6):51-53.
-
6姚艳红.大学生信仰缺失的消费主义背景探析[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6-88.
-
7唐元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2-104.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4
-
1陈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0(12):32-33.
-
2杨思思.思[J].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2013,0(3):30-30.
-
3黄伟敏.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及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3):121-122. 被引量:1
-
4张丽艳.“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研究综述[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0):12-15. 被引量:2
-
5张承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及其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111-116. 被引量:12
-
6陈祖平.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功能[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2):13-16. 被引量:1
-
7曲宁,张淑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成因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2,29(2):100-102. 被引量:5
-
8王文伟,曲宁,汪正洋.大学生政治信仰多元化的成因[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1):103-104.
-
9范成功.价值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3(14):70-70. 被引量:2
-
10张慧.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情商调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86-87. 被引量:1
-
1王宝成,樊树林.对高校当前政治稳定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13(1):36-38.
-
2邓超.对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探索[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4(6):1-6.
-
3王铁明.做知时好雨、润物甘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61-61.
-
4白新良.江苏书院述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52-60.
-
5王文秀.理论教学必须“精讲”、“管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7(2):14-15.
-
6本月聚焦: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12):60-60.
-
7王海棠.我国高中阶段普职教育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9):7-9. 被引量:2
-
8王汝强.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6,0(14):18-18.
-
9胡志刚,胡致强.高校思想教育系统的建模与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11(5):38-40.
-
10李传周.书法的羁绊与升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8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