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埃德加·爱伦·坡与海子诗歌里的死亡哲学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话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基于这一准则,美国19世纪诗人埃德加.爱伦.坡与中国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便具有了可比性,这也为诗歌鉴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作者
谭瑾瑜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出处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6-107,共2页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关键词
理论渊源
死亡哲学
意向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7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
1
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彭贵菊,等.埃德加·爱伦·坡作品赏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8
1
陈宗俊.
水磬声声:潘军小说中的“水”叙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0):98-103.
2
王晓飞.
试论《弑》的悲剧艺术技巧[J]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6):77-80.
3
刘亚平.
Discussion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A Cask of Amontillado[J]
.科技信息,2011(20).
4
王亚斌.
安徽当代诗歌的发展流变[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90-92.
5
孙强.
甘南藏区汉语诗歌的审美意识[J]
.武陵学刊,2012,37(1):124-129.
被引量:1
6
苗兴国,涂鸿.
神性超验栖息的顺从与背叛——海子诗作隐逸情怀解读[J]
.艺术科技,2012,25(2):57-62.
7
罗小凤.
“坚持在浮世挖井”——论刘频的诗质追求[J]
.河池学院学报,2015,35(3):17-22.
8
徐凤红.
《海子的诗》的叙事艺术微探与批判[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8):23-23.
同被引文献
77
1
陈连锦.
海子诗歌创作与个人化写作[J]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5):102-104.
被引量:1
2
吕鸿钧,孙燕冰.
论海子诗歌的哲学取向[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2):39-42.
被引量:2
3
刘玉利,余凤红.
哀情希冀,咏叹被生死阻隔的爱——埃德加·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与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J]
.电影评介,2007(3):93-94.
被引量:1
4
刘大生.
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J]
.书屋,2002(3):51-54.
被引量:5
5
孙汝君.
海子诗歌的审美特质[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5-16.
被引量:1
6
臧棣.
海子: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纪念海子仙逝20周年[J]
.诗选刊,2009,0(4):90-91.
被引量:8
7
李世存.
《致海伦》一诗美的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12):135-135.
被引量:1
8
陈琳.
此爱绵绵无绝期——从爱伦·坡《乌鸦》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1-2.
被引量:1
9
任翔.
爱伦·坡的诗歌: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2):30-36.
被引量:13
10
郭风雷.
荷尔德林: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诗学渊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83-8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唐勤芳,黄世香.
十年来国内爱伦·坡诗歌研究综述[J]
.文学界(理论版),2010(6):228-230.
被引量:2
2
吴礼丹.
略论海子诗歌神话的基本成因[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4):35-38.
被引量:1
3
洪娇娇,林玉鹏.
异曲同工之妙的中西悼亡诗——比较《江城子》和《安娜贝尔·丽》[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72-7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左红霞.
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09X):3-4.
2
翁碧琼.
《乌鸦》中忧郁的认知诗学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59-65.
被引量:1
3
刘泽华.
“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苏轼诗歌的尘土意象与处世心态[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4):89-94.
4
杨勇.
对爱伦·坡《乌鸦》创作艺术的赏析[J]
.语文建设,2013(10X):41-42.
1
张厚刚,杨春忠.
“莫言诺奖现象”研究的基本维度[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5.
2
李秀荣.
诗人蓝蓝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讲座[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1):375-376.
3
贺劲绮.
走向比较诗学[J]
.艺海,1997,0(4):80-80.
4
张海明.
走向比较诗学[J]
.文艺研究,1997(6):27-35.
被引量:3
5
李景冰.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两极──由戴望舒、梁宗岱想到的[J]
.文艺评论,1996(3):93-96.
被引量:2
6
裴勇.
“物感”论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4):12-14.
7
石华.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J]
.中国培训,2017,0(4):269-269.
8
冉思玮.
《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关于文学性的共同“诗心”[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54-57.
9
于显风.
叶嘉莹文艺思想研究综述[J]
.北方文学(下),2013(4):60-61.
10
朱寿桐.
论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J]
.湖南社会科学,2005(3):135-139.
被引量:1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